將土地還諸自然:韓國與柬埔寨的保育故事 | 環境資訊中心

將土地還諸自然:韓國與柬埔寨的保育故事

2010年05月24日
作者:March

2010年是聯合國指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Biodiversity, IYB),其標語為「生物多樣性就是生命,生物多樣性是我們的生命」(Biodiversity is life. Biodiversity is our life.),旨在呼籲全球重視生物多樣性,立即正視問題、改變現狀,並採取實際行動。

韓國有計畫的造林運動,使得不毛之地恢復成蓊鬱森林,防止土壤侵蝕繼續惡化;圖片來源:韓國山林廳

然而2010年即將過去大半,躍上媒體的環境新聞仍讓人憂心。難道「生物多樣性」已淪為一句口號?也許在心灰意冷之前,我們應該閱讀一些國際上的成功案例──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在世界上的各個角落,還是有許多團體、個人乃至政府,正為了捍衛環境而努力;而每一個改變,都能成為明日的契機。

以下我們將介紹兩則國外「將土地還諸自然」的實例。

韓國的驕傲:從政府到民間的森林復興運動

韓國原是一座林木蓊鬱的半島,但由於經濟開採與戰爭破壞,導致森林面積急遽縮減,超過65%的森林受到過度開發,森林生態也幾乎消失殆盡。

韓國政府早在60年代,就陸續頒布《森林法》、《水土流失防制法》、《野生動物管理與狩獵法》等森林相關政策。為了讓民眾對森林保護更加熟悉,韓國政府將每年3、4月訂為「植樹月」,同時提出獎勵辦法,吸引企業參與第一線造林工作。

因為公共參與和完善的植被計畫,陽佑山在5年內恢復了生機;圖片來源:韓國山林廳

經年的努力已經顯現出成效,根據韓國山林廳資料顯示,現在韓國森林面積約為640萬公頃,覆蓋了約64%的土地。而其中60%的森林,都是在近40年內重新種植與復育的;全國有將近700處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超過460種。近年韓國也將造林的觸角延伸到海外,光是2009年,就在包括智利、烏拉圭、中國在內的7個國家,造林2.8萬公頃。在教育與研究方面,韓國有10所大學設有森林相關科系,並有4所林業專科學校、29所高職設有林業專科。

韓國藉由法令的訂定、造林與保育活動的推行,重新創造出森林新生機,吸引許多國家到韓國取經。韓國經驗證明了,政府在保育工作上,其實也能扮演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

柬埔寨北部平原保育計畫:生態與農村經濟的雙贏

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兩者之間,總難免發生抵觸。但柬埔寨針對北部平原的保育計畫,不只確保了野生動物的生存,也兼顧了當地居民的生計。

在過去,柬埔寨曾歷經赤柬戰亂,武裝衝突直到90年代末期才告終,自然環境也在這段期間內受到極大破壞,森林濫伐嚴重,野生動物遭受大量獵捕,被銷往國內或走私海外,許多濕地也被農田取代。然而柬埔寨地區有超過40個物種,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 IUCN)紅皮書中,其中包括亞洲象、長臂猿、爪哇野牛等。

近年來,柬埔寨政府與美國的野生動物保育協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WCS)展開合作,針對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北部平原進行保護計畫,目前已劃定53萬公頃的保護區,劃定居民使用土地的範圍,避免自然受到過度開墾。此外也提出獎勵計畫,包括若當地居民遵守規範(例如不開墾保護區土地、不獵捕野生動物等),便可購得價格便宜的稻米,政府也會以較高的金額收購當地農產。根據統計,從2008年底至2009年,農民的收入幾乎增加了一倍,而且這項方案還在繼續擴大,將推廣到更多農村中。生物多樣性一旦恢復,便能引進生態旅遊,對當地生活困頓的居民而言是一項利多。

其他國際保育團體也陸續進駐柬埔寨,例如美國野生救援協會(The WildAid)從2001年開始便與柬埔寨政府配合,進行關懷保育行動計畫(Active Conservation Awareness Program, ACAP),發送宣傳手冊、在80多個村莊建立學習班,在電視播放具有宣導意義的電視劇等,並派遣宣導人員到農村中進行教育宣導,使大眾明白保護動物的重要,了解生態旅遊可能帶來的利益,同時也協助巡守隊的建立等。

政府、民間組織與社會大眾三方的通力合作,是確保自然保育成功的關鍵。韓國與柬埔寨的保育故事,顯示了人類與自然共榮的無限可能,也提醒人們省思,除了一味地開發,我們是否也應該將土地還諸於 自然,對土地利用建立起不同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