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生物多樣性保育在台灣(上) | 環境資訊中心

2010生物多樣性保育在台灣(上)

2010年06月15日
作者:林穆琳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圖片來源:內政部營建署全球生物多樣性嚴重消失,《生物多樣性公約》因此在2002年提出了「2010 年生物多樣性目標」(2010 Biodiversity Target),規定各締約國應於2010年前顯著減緩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頹勢,並於2004年第七屆大會更進一步提出七大關鍵領域及11項工作目標。我國雖非聯合國一員,仍然主動採取行動,早在2001年即啟動「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組成橫跨22個部會的推動分組,進行相關保育工作。今年2010年目標已屆,且來檢視我國保育成績如何?

【關鍵領域一】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組成部分

目標一:促進生態系多樣性的保育

要防止生物多樣性流失,劃設保護區是一個關鍵手段。我國自1970年代起,陸續劃設了85個保護區系統。近年來「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更進一步強化了保護區系統的建構,包括林務局串連保護區成為「中央山脈保育廊道」、新劃設雲林湖本八色鳥及嘉義縣鼇鼓兩處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由內政部營建署成立的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台江國家公園,也為我國在海洋保護區的缺口做了補強;未來還將陸續規劃綠島及蘭嶼為國家公園。此外,內政部城鄉發展分署公告75處國家重要溼地,來降低開發壓力,都是近年來朝野一片隆隆開發聲中可貴的成績。

 中央山脈保育廊道;圖片來源:農委會林務局 台灣植群圖;資料提供:林務局

由林務局及多個研究團隊進行調查,並以五千分之一比例尺所繪製完成3,247幅之現生天然植群圖集。圖片來源:林務局目標二:促進物種多樣性的保育

作為國內最高的保育機關,林務局結合多個研究團隊,調查完成了台灣天然植群圖,完整呈現全台灣完整的植群分布。並且更新本土保育類野生名錄共計185種,以促進物種的保育。

為整合我國生物多樣性資訊,國科會則建置了「台灣生物多樣性國家資訊網」(TaiBNET)及「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TaiBIF),蒐集了近700位專家名錄及51211種物名錄資料庫,並配合「國家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整合國內生物標本(超過50萬筆)、物種基本解說、英文版的生物誌、空間分布、入侵種資料、國內研究文獻3萬多篇。此外,國科會與特生中心也編撰多種生物誌,匯整各類生物的資料。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首頁目標三:促進基因多樣性的保育

為有效保育本土基因多樣性與各類種原,農委會農試所「國家種原作物中心」利用種子庫、田間保存、組織培養等方式,共蒐集了全台作物種原約7.7萬種。此外透過外交部協助,正式加入全球「種子庫備分保存種原計畫」,將台灣特有的水稻及雜糧、蔬菜等15種作物合計12639份種子材料,送到挪威的斯瓦爾巴(Svalbard)全種子庫備份保存。

農委會林試所則在台北、福山及恆春的熱帶植物園,闢有「林木種原庫」,共保存了196種林木種子,培育保存植物超過2000種;並建置母樹資料庫及編撰種子目錄,提供造林育苗、試驗研究、域外保育及國際種子交換用。 農委會水試所則籌建「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畜試所則也已保育畜禽種原17個物種、63個品種品系,並設置生殖細胞冷凍保存庫、DNA冷凍保存庫與種原資訊庫。

此外林務局也與中研院、特生中心、台北市立動物園和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作,成立各椎動物與無椎動物遺傳物質冷凍庫;農委會家衛所則建置「獸醫微生物種原庫存管理系統」,將各種獸醫微生物、病毒及細胞種原等,予以收集、保存、管理並提供分讓。

台灣一葉蘭早在1920年代獲得國際大獎而深受歐美人士喜愛,趨使國人大量採集外銷,野外原生族群已難見其蹤影。林務局在1992年劃設台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並經由無菌播種繁殖技術,大量生產種苗,以利當地農民進行商業生產。【關鍵領域二】促進永續利用

目標四:促進永續利用與消費

生物多樣性不僅要針對野生物種及棲地的保育,促進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更是關鍵。為永續保育並利用本土稀有植物,國內相關單位陸續開發原生植物種苗繁殖培育技術,例如農委會林試所找到枝葉能提煉紫杉醇(抗癌成分)的紅豆杉品種,取代過去取樹皮的生產方式。台大學者發展的台灣一葉蘭組織培養、特生中心研究出牛樟芝段木培養等,皆有助大幅減少野外物種的消耗,同時還提升了農民的收益。

此外農糧署修訂「微生物肥料」管理相關法規,以確保肥料施用不會影響土壤健康。為避免基因轉殖作物對自然生態與人畜健康產生衝擊,衛生署也公告最新的基因改造食品參考檢驗方式評估報告,來加強基因轉殖生物安全管理。

為避免野生物因非法貿易而瀕絕,農委會林務局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之輸出入規定,嚴格辦理相輸出入案件之審核,海關與地方政府也加強查保育野生動物產製品,法務部調查局則不斷提升野生物產製品鑑識與查驗技術,以利管制野生物非法貿易。

高雄關稅局於2009年8月查獲走私出口保育類食蛇龜1255隻,創查獲保育類動物新紀錄。圖片來源:財務部在永續漁業方面,農委會漁業署長期收集漁業資源資料,監測資源變化狀況;並公告25處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護區,獎勵休漁,同時建立漁獲統計資料庫。為減少非法漁撈,要求捕撈鮪旗鯊類之延繩釣漁船,全數安裝衛星通訊監控系統,以隨時監控作業漁船動態。漁業署還培訓遠洋漁業漁船觀察員,隨遠洋漁船進行生物資源及獲觀察研究。自2001起,已建立「鯨鯊漁獲通報制度」,逐年減少鯨漁獲配額,2008年起則完全禁止捕捉。

我國漁業署對鯨鯊保育管理大事紀;圖片來源:農委會漁業署社區對環境的態度是影響多樣性維護永續利用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林務局推動「社區林業」計畫,至今已有744個社區或團體加入。不僅有助於凝聚社區的力量,並可建構人與土地的倫理關係。農委會水保局則推動「農村新風貌計畫」,希望能建設兼顧產業、人文、自然生態及地區特色之新風貌農村,並選定18個社區,進行生態社區示範計畫。內政部營建署補助推動「生態社區示範計畫」,期望透過社區能結合生態設計、生態建築、永續設計、綠色產品、替代能源及社區建築實務等不同層面的工作。此外文建會亦積極鼓勵社區將環保生態納入社區發展評量。

【關鍵領域三】查明生物多樣性的威脅

目標五:降低棲地喪失、劣化及水資源非永續利用

開發及污染一向是造成生物多樣性迅速衰退的主因,各部會近年來加強將生態保育概念融入業務當中,例如環保署2009年調查全國污染農地並予以公告管制面積達460公頃,其中已完改善者為349公頃。環保署還同時發展「環境資訊系統」,水利署也建立了「河川情勢調查資料庫管理系統」,以一覽國內水陸域環境概況。

此外針對道路開發破壞棲地問題,交通部高工局已評定高速公路沿線遭劣化環境的優先復育順序和復育對策。農委會水保局也提出了工程進行中生態檢核評估作業機制。一旦落實,將可成為國內工程開發的典範。

沙氏變色蜥;圖片來源:林務局目標六:控制入侵種的威脅

因應國內嚴重的外來入侵種問題,我國成立了「控制入侵種威脅諮詢委員會」,展開跨部會的監測及防治工作。目前該委員會已選定10種外來入侵種作為防除重點,21種需加強管理防治,56種列為高風險清單。

放大鏡下的刺桐釉小蜂,雌雄蟲的外型不一樣,雌蟲顏色較深,體型較雄蟲大,雄蟲體型較小有白色斑紋。為進一步防範與管理外來種入侵,海關及防檢局不僅加強查緝走私;林務局也完成外來入侵植物普查達28500公頃,以調查與防治外來入侵種,目前仍持續中。此外並建置外來入侵植物資料庫、外來入侵植物管理資訊系統及新歸化種物通報機制。特生中心則調查確認了美洲闊苞菊、翼莖闊苞菊、貓腥草在台灣的主要分布地區。

在實質防治行動上,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成功將紅火蟻圍堵於桃園縣及台北部分鄉鎮,並佈設超過85000個監測站。林務局鼓勵嘉義水上鄉村民捕捉沙氏變色蜥,共收購約9萬隻。2009年各縣市政府也投入了約9千萬元的收購費,以防治小花蔓澤蘭的蔓延。林務局、林試所、學界則針對刺桐釉小蜂進行研究及防治,已大幅降低其危害(下期待續)。

※ 編按:為喚起全球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聯合國特地將今年訂為「國際生物多樣性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Biodiversity);即日起至6月30日,國內亦有一場「2010台灣生物多樣性成果展」於台北植物園展開,歡迎關心生物多樣性的朋友前往參觀!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