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光石化「不能說的秘密」Part 2:石化退散 商港進場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國光石化「不能說的秘密」Part 2:石化退散 商港進場

2010年06月28日
作者:munch

oil002

石化業要走,風聲傳了很久,只是難以證實,ECFA結果出爐,一些答案浮現,原來曖昧的六月,有著如此多的玄機。

在前一篇國光石化不能說的秘密中,中國海西特區的吸引力,背後有著海峽西岸福建對東岸台灣的區域設計,說統戰也好,說商機也好,就是要讓台灣進入中國的一日經濟圈,一日不是旅遊來回,而是短程商品運輸。

在這個區域思維下,一場經濟戰開打,中國打算先吃台灣經濟主力,再放出「特區對特區」的加工優惠,讓台灣一步步走上區域整合的陷阱。

國光石化、六輕五期,不是單純石化工業的設立,而是藏著二岸角力的秘密。

原來,二岸之間,如同捕魚,海面上風平浪靜,海面下可是波濤洶湧的生命交戰。

石化退散

台塑與中油,在台灣雙雄稱霸,政府分別照顧,圖得就是重大投資創造的經濟成長率,再轉作經濟景氣的選舉效益,護航設廠,有其目的。但是有趣是,台塑、中油根本深知企業的未來不在台灣市場,而是中國市場以及轉運國際,如果不搶進,別說產品賣不過去,終有一日台灣市場也會面臨中國石化業者的傾銷,到時就是財團重創。

中國深知台灣石化業者,強烈西進設立裂解廠,生產乙烯原料的心理,畢竟石化中下游產業已在中國開花,沒有就近生產,生意難作。為了吸引台灣石化財團前往,去年將原本規範具有戰略性質的石化上游產業,必須合資經營,放寬到外資能夠擁有較高股份,就是放出優惠,要台灣石化業者選邊設廠。

中國條件優厚,台灣石化業者急欲西進,問題是放走號稱台灣三大兆元產業之一,投資經濟的流失,政府如何彌補。於是留下石化產業,政府使出軟骨功,設廠地點任意挑選,設廠進度由中央專案推動小組協調管控,負責環保審查的環保署,3月間參與國光石化與台塑六輕五期的推動專案會議,這種裁判兼推手的身份,真也算世界奇觀。

這種徹底犧牲環境,中央指示排除障礙、協助設廠的作法,還不包括未來稅賦的優惠,以及勞工法令的寬鬆,一切就是想全力留下石化財團。

但是,政府算計ECFA談判,石化原料能降低關稅,讓台灣生產原料,免稅輸出中國加工。如今,早收清單公布,中國將了台灣一軍,給了一堆讓利優惠,但是石化原料就是不在清單之內。換句話說,中國、東協原料都可以零關稅互通有無,台灣賣原料過去,就是先加一筆關稅,成本比人高,還要談什麼利潤。

中國早收清單排除台灣石化原料的作法,就是以「中國生產原料,台灣進行加工」,逼著台灣石化上游生產業者表態,這些熱鍋上的石化業者,大概最近就會發作,要他們再等後續談判,根本就是拿財團命運進行豪賭。

所以,不只國光石化不想玩了!就連六輕五期都必須從新計議,畢竟石化原料內銷已飽和,設廠量產就是想進中國市場,如今關稅比人高,競爭輸給人,不會有老闆建工廠就是等關門。放棄台灣投資,應該是財團們的內心期待,問題是如何宣布,以及如何在宣布後,迫使政府全面開放石化西進。

政府也清楚大環境問題,國光石化想趕在六月底過環評,根本是業者知道六月底ECFA簽訂,如果進入早收名單,設廠可以再等一下,如果結果是現今的絕境,六月不過環評,業者就可將問題推給政府,變成財團有誠意想投資,政府無能搞不定,所以無力協助「加速通過環評」,就該全面開放業者西進。

這種生意的現實算計,讓石化業可能將從台灣西海岸退散,但是別高興太快,就算石化不做,海岸依舊面臨開發。

因為,下一步就是自由貿易港。

商港進場

目前政府已經規劃基隆、台北、台中、高雄港以及桃園機場,四座海港及一座空港作為自由貿易港區,概念上是以這些運輸中心,附設加工區,在關稅減免,租稅優惠、限制性貨品可進入等等條件下,吸引廠商投資生產,並可快速轉運國際。

但是,這些以原有港口、機場作為自由貿易港區的地區,都有緊鄰都市、腹地不足的問題,政府一直想在西部海岸,找尋一塊處所,規劃大型的自由貿易港區,東石的鰲鼓農場,甚至嘉義布袋與外傘頂洲的海域等,都是考慮評選的地區。

更重要是,面對台灣與中國經濟的緊密,新的自由貿易港區,實質上就是二岸經貿特區的復活,在早期被提出時,限於中台通航問題,規劃一個具限制性與特殊性的通商通航區域。但是到現今,意義大不相同,特別是在ECFA簽定後,早收清單內關稅減免的項目,意味在台灣加工生產,運往中國如同「境內移轉」,只是多了運輸成本,不再有其它稅賦,廠商在台灣投資生產,就可以運往中國。

更重要是,在二岸經濟架構談判中,初期階段只是針對商品與行業別,清單列項的開放與免稅,進一步的談判就是「特區對特區」的形成,意即在二個特區間的物品流通,就像同一工業區的甲工廠運到乙工廠,特區之內是完全開放。這種「二岸分工、全球運籌」的想法,就是副總統蕭萬長最早提出的「亞太營運中心」,期待台商回來設立工廠,或是國際企業以台灣前進中國的跳板。

今年六月,馬總統宣示推動經貿特區,吸引台商,經濟部也規劃特區模式,來彌補ECFA讓利不足的地方。問題是時代變了!中國不會讓台灣成為營運中心,至多是個二岸分工的加工區,甚至緊握關鍵產業、上游產業,徹底顛覆早期台灣高科技、中國低勞力的分工模式。福建海西特區的成立,就是作為區域經濟的連結入口,就等待台灣規劃選擇相對特區。

這種特區對特區的模式,中國有以經濟打破國界,製造中台如同歐盟走向整合的算計,但是不爭氣的台灣,新的產業轉型並未完成,石化、晶元、面板三大兆元產業又有出走壓力,被迫向中國傾斜的「特區經濟」,竟然成為台灣僅剩的選項。

好聽的台商鮭魚回流,政府也不敢明說,甚麼樣的工廠,會放棄已經搶進的中國市場,就為了愛國回到台灣,生意人有不得不走的苦衷,當然也有踴躍回流的甜頭。

大城工業區的轉型

設立二岸經貿特區,三個現實條件是要有港口、腹地要大、以及運輸距離不遠,彰濱工業區曾被考慮,但是沒有港口設計,不可能工業區加工,在陸運前往台中港出口,麥寮港有條件,但是台塑面臨石化產業的困境,就算要將麥寮離島工業區轉作經貿特區,要賺也是自己玩。

於是,在西部海岸線上,條件符合、最快進行,最有可能就是大城工業區的轉型,面對石化財團出走的壓力,以及環境抗爭的強度,就算指示限時完成的政府,也要評估民意流向,做出最壞打算。如果國光石化宣布撤資,如果環評最終沒過,下一步棋該是什麼?

2009年12月產創條例過關,條例中第58條,有條件適度鬆綁工業港專用的限制。台塑看風向比政府快,至今已讓原本工業專用的麥寮港,成功轉型為工商綜合港,一旦貨物能夠上岸,接下來朝向自由貿易港區的發展,即可要求政府放寬限制,開創特區對特區的模式。

麥寮港的例子,提供大城工業港走向自由貿易港的借鏡,這也是國光石化開發案中,工業區與工業港是二件案子,分開審查,甚至國光石化力爭填海造陸的工業區,工業局強力推動工業港開發的道理。那種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環評闖關,讓人查覺其中的怪異氣息。

所以假設一旦國光石化撤資,或是通不過環評,大城工業港還是會持續開發,大城工業區會以變更設計,轉型向經貿特區前進。

新的生態危機

自由港經貿特區的問題很多,除了前述在中國收大放小的手段下,什麼樣的工廠會進駐?以及進駐後政府會拿出什麼優惠,涉及財稅分配的公平問題,以及特區內勞動力的剝削,大量外勞進入的國際人權問題。

至於在生態上,不是石化廠不設,就沒有污染危機,畢竟就是破壞西部海岸最大的泥灘濕地,到時隨著商船密佈東西航線,一旦碰上巨大海洋污染危機,小小海峽承受不起。

情勢一直在變,ECFA的公布,預示台灣產業的重新洗牌,如果台灣始終找不到自己的創新產業,開創更寬廣的國際經貿,只想和中國互補分工,現今還只是淪為中國的邊陲加工特區,最終真會變成仰賴母國的經濟殖民地。

ECFA公布後,中國抓大放小的經貿策略,已經明顯呈現,對於石化業的態度,就是中國原料生產,台灣加工製造,如果還有石化業者看不清中國態度,痴心等著下一波開放清單,真的是看不起中國石化產業吞食全球的雄心。

如果,一旦石化產業和政府攤牌要求出走中國,不必過早高興西部海岸免受劫難,因為隨後的特區經濟正要開展,不只經濟部要玩特區大開發,甚至地方縣市也在濱海尋找二岸倉儲貨運的好地方,海岸線不是水泥化,而是更多的離島特區化。

六月,底牌掀開,石化業者如何發難?環境又該如何因應新的問題?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