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牛鯊和棘冠海星何辜呢?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公牛鯊和棘冠海星何辜呢?

2010年07月22日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棘冠海星;圖片來源: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攝影:李坤瑄這幾天的媒體報導台灣海域出現了兩種駭人聽聞的海洋生物,一是在屏東車城海域出現的公牛鯊。卡死在箱網的公牛鯊被漁民朋友用釘勾撈起死在竹閥上的血淋淋的影像歷歷在目,而海洋生物專家在媒體上更提出這種鯊魚有可能游到墾丁海域,而會造成戲水民眾被咬傷的機會。另一則是專吃造礁珊瑚的棘冠海星在澎南海域的西吉島,被大量的發現,而專家也提醒這很可能是大爆發,對澎湖珊瑚礁的生存有重大的威脅,進而影響漁業等跟民生相關的損失。然而,這兩則海洋生物負面新聞的背後,確是突顯現出台灣社會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科學證據的薄弱、陌生與誤解。

在國外的紀錄,公牛鯊的確是有攻擊人的紀錄,但是公牛鯊是否會游到珊瑚礁海岸的墾丁海域去攻擊遊客是值得商榷。這次發現公牛鯊的車城海域雖離墾丁海域較近,但是公牛鯊的生態習性和過去發生攻擊人的海域判斷,公牛鯊會到墾丁海域的機率其實不大。從文獻的資料顯示公牛鯊是是一種溫暖及沿岸淺水帶常見的鯊魚,在溫暖海洋的沿岸地區、河流及湖,淡水或鹹水都很常見。他的棲息地並不包含珊瑚礁海域。這次被捕獲的公牛鯊可能是闖進箱網要捕食箱網中的魚類的機會比較高。但是,媒體ㄧ直賦予公牛鯊就要到達墾丁海域去威脅遊客的印象,不僅會造成民眾的恐荒,更是突顯社會普遍對於海洋生物的誤解。事實上,公牛鯊在國際保育聯盟IUCN是列為「近危」(nearly threatened)的保育類動物呢!

棘冠海星雖然在澳洲大堡礁和日本琉球海域的珊瑚礁都曾經發生大爆發的事件,造成區域性大面積的珊瑚受到海星吸食而死亡。但是,對於大爆發真正的原因,在科學上還是有很大的爭議。棘冠海星在80-90年代的澳洲大堡礁發生大量出現的現象,在很短的時間造成許多珊瑚的死亡,在生態上造成活珊瑚覆蓋面積的減少。接續的科學研究顯示棘冠海星可以生產出相當多的幼生,而且漂浮期很長,而且大量出現的原因可能因為淡水帶來足夠的營養鹽或是澳洲東岸大量種植甘蔗所增加的營養鹽有關。然而是否因為其天然捕食者減少,這到是還未知曉。只是就大堡礁管理局的立場而言,利用人工移除是緩解其大爆發所造成在觀光上損失主要的方法。但是在大爆發過後,珊瑚幼苗如果能夠入添,在珊瑚礁健康條件良好的情況下,造礁珊瑚還是可以回到礁區。況且,從古生物學的資料也顯示,棘冠海星的爆發在過去演化歷史中都發生好幾次。因此,如果把這樣的事件訪放在演化的尺度上來看,這很可能跟整體珊瑚群聚的演替過程有關。至於澎南發現大量棘冠海星的現象和生態環境的變遷、生物多樣性改變等關係,都沒有相關的科學研究證據,他們對於整體澎南珊瑚礁的影響更難去連結。人工移除的作法在沒有相關的科學證據與了解之下,適當與否更值得近一步的商榷。

從台灣社會的恐水症和對於海洋生物的妖魔化,某種程度上,公牛鯊和棘冠海星還真的有點無辜!

作者

陳昭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海洋生態及演化、珊瑚礁生物雜交與種化、系統發育分析、無脊椎動物保育遺傳領域。期待有那麼一天東沙環礁能夠成為台灣大堡礁,工作站人員不再為枉死的綠蠵龜愁眉苦臉,而是對著滿堂聽眾講述著保育成功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