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八八‧防災篇】八八水患如果發生在台北? | 環境資訊中心
八八水災週年特輯

【後八八‧防災篇】八八水患如果發生在台北?

2010年08月08日
作者:林穆琳

都市文明原本就依水發展。台北盆地河川雜布,低窪地多,水災高潛勢區也多,傳統上為解決外水(天然降雨)問題,多築有堤防,疏浚、分洪道、防洪水庫等工程也隨之而生。

水利署也早在70年末即為大台北地區訂定防洪計畫,以200年洪水頻率作為設計保護基準。從此巨大的堤防在台北市、台北縣各傍水而居的鄉鎮漫延開來。河川淹水問題得以有效解決,但台北縣市大小水患卻不曾少過!

台北正迅速累積洪災脆弱度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一位教授即明白指出,堤防雖可有效將外水束限於堤岸中,卻同樣造成區域中的內水無法排出。尤其目前不論台北縣市均開發過度,水泥建築和裸地遍布,農田減少,都市向四周漫延,造成涇流比例增加。

例如台北縣市做了很多地下工程,地下室、地下街、地下停車場等愈來愈多,涇流愈無處可去。再加上基隆河截彎取直,河川腹地限縮,少了洪泛平原可蓄納大水;這位不願具名的台大教授指出:「台北正在迅速累積洪災的脆弱度!」尤其以目前都會區內一般排水溝所能排出的水量,一小時不過大約20~50公釐,遠遠不及將颱風降雨排出,而堤防在防止河川漫侵同時,也把這些內水擋住,只能使用抽水站,但一旦抽水站發揮不了作用,隨即釀災,成了新的水患產生的主因!

10年前納莉颱風雨量約為1800~1900公釐,即因玉成抽水站停擺,釀成巨大災害及損失,大水沿地下捷運漫淹而過。如果莫拉克的雨量下在台北地區,可想而知,2000多公釐雨量在短短半天降下,短時間高強度的降雨,還是只能倚靠抽水站排水。

納莉颱風台北地區淹水範圍。圖片來源:經濟部水利署

100多座抽水站只要一座出狀況,肯定釀災

台大「氣候天災研究中心」曾針對莫拉克降雨進行電腦程式模擬。條件設定於連續降雨48小時,雨量1000公釐的強度,若再遇上抽水站停擺事故,光是台北縣許多沿河鄉鎮如新莊、樹林、中永和、蘆洲、五股、新店、瑞芳等較低漥地區,都難逃淹大水的命運。

那麼台北市呢?雨量較小的納莉颱風都已使總統府、台北市政府、松山機場淹水,三分之二台北市泡在水中;若中颱莫拉克的強降雨落在台北市,市區淹大水、山區土石流,交通中斷、政府機能癱瘓,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全台北縣市共有100多座抽水站,只要其中一座出狀況,肯定釀災!」台大氣候天災研究中心執行長譚義績教授斬釘截鐵指出台北縣市的共同隱患。

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已不可能將行水區上的住宅遷出,或打破既有之堤防,將地全數還於河。但為了不再只倚靠堤防和抽水站來安家保命,我們仍需積極尋求其他治水防災之道。

防洪工程是萬靈丹嗎?

舉日本為例,神奈川縣鶴見川綜合防災治洪計畫,便在高度都市化的路面下方,設計了大型的地下防洪工程,將雨水導入地下超大涵管,一路延伸至其他滯洪池甚至直接排入海邊。東京、大阪、馬來西亞等地都有類似地下防洪工程。但此工程浩大,所費不貲。

日本鶴見川的綜合治水計畫示意圖。資料來源:水利署

譚義績教授則指出,不論是台北縣市的河堤、日本的大型地下防洪工程,任一防洪工程的規模和經費都相當可觀,估計光台北縣市近數十年來,就花費上兆!他也舉例,澳洲地廣人稀,並無防洪措施,當地政府只任大水漫淹,因為即使有損失,也遠小於防洪經費。利弊之間,端看執政者如何選擇。

「我們的防洪思維要改!硬體工程絕對無法解決一切問題!」譚義績教授指出,許多軟體及管理面細節上的注重,往往才是治水防洪的關鍵。例如平日就注意排水溝清污,若有施工現場做好檢查,都可以防止廢土堵塞,形成水患。「防災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環!」譚義績教授舉今年消防署開始在全國實施的「深耕計畫」為例,政府派員深入地方鄉鎮,培養當地的防災意識,並串連各部門乃至軍方的連合救災體系。

最積極的作法,當然是要防水患於未然。鑑於台北對於洪災脆弱度日增,首當其要的是將各種水患風險分擔,改變過往圍堵的方式。以往將河道截彎取直,使原本彎延的河水束縮在狹窄的河道中,洪泛平原縮小了。為解決此問題,我們可以將堤防線往外拉,爭取在河道四周,多保留點溼地,或建闢公園、綠地,使之在大水來時發揮滯洪作用。

水農委會水保局今年所建置的「土石流防災資訊網」,可見台北縣有219條土石流潛勢溪流,較南投縣還多。平日即需做好監測及防災教育。

台北市亦有50條土石流潛勢溪流。

防洪抗災少不了都市及國土整體規劃

更重要的是將整體都市規劃一併考慮,將校園、公園、農田甚至是地下構造物等,依地理位置及可容納水量,詳細訂定淹水漂準,讓大雨降到土地上的涇流保留得久一些,若能分別滯納雨水半小時~一小時,便可有效避免雨量集中沖入排水溝和河道,大大降低排水不及引發水患的風險。

「若上、中游沒做好保水、蓄水,即使台北用堤防和抽水站把自己包圍得固若金湯,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從更大尺度往上追溯水患源頭,以往林務局主管上游水源涵養,水保局主管中游山坡地,下游平地部分分別由營建署、農委會和水利署等多頭馬車治理之下,時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絲益棼,如今隨便一個颱風便可使治水工程輕易毁於一旦,莫大經費付諸水流。因此審思結合國土規劃,整合上、中、下游,進行河川流域綜合治理,更是政府刻不容緩的責任了。

譚義績教授強調:「日本為有效解決少子化情形,設有少子化大臣。面對救災防災所需也有專責的防災大臣,台灣或許也可見賢思齊。」治洪防災一體兩面,完整而有效率的行政體系及國土規劃政策,正是台灣遭逢下一次莫拉克來襲所需面對的嚴格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