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貓頭鷹:灰林鴞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高山上的貓頭鷹:灰林鴞

2010年08月24日
作者:曾翌碩(台中野鳥救傷保育學會解說教育組 組長);圖片提供:曾建偉

灰林鴞分布相當廣泛,在歐、亞、非大三洲均有出現,台灣為本種在世界分布上的東南邊陲。牠也是台灣所有貓頭鷹中,棲息海拔最高的種類。主要出現於海拔1800-3000m的山區森林,以鐵杉、台灣冷杉、巒大杉、台灣二葉松等針葉樹與殼斗科為主之闊葉樹所組成的針闊葉混合林環境。

守株待「鼠」  猛禽、昆蟲皆為我食

灰林鴞通常入夜後才會開始活動,經常出現在靠近地面的樹枝或道路邊緣的交通指示牌上,佇立等待路旁排水溝內鼠類經過再伺機捕食。食物來源以高山老鼠和小型鳥類為主,透過撿拾的食繭分析,灰林鴞捕食的獵物種類甚至還包括鵂鶹、松雀鷹等其它猛禽,也會捕捉蛙類、鍬形蟲、金龜子、蛾類等大型昆蟲。

繁殖期想靠近:免談!

高山上的灰林鴞繁殖期開始於二月底至三月初,以天然樹洞作為繁殖場所,特別是受到雷擊等因素而枯死的高大鐵杉更是經常偏好使用的營巢地點,不過由於這類的樹洞內部相當大而深,因此研究人員想要進行目視觀察的難度相當高。和其它大部份的貓頭鷹一樣,孵蛋的工作都是由雌鴞負責,雄鴞主要負責覓食的工作,五月中下旬就會看見快接近離巢階段的幼鳥探頭站立於樹洞口,眼巴巴期待親鳥攜帶獵物回來的畫面。繁殖階段的灰林鴞,防禦性特別強,對於靠近巢樹附近的動物,無論體型大小,甚至包括人類,都會以低空接近的方式進行攻擊。

我的聲音辨識度很高喔

灰林鴞的鳴叫聲是高山夜間最常聽到的鳥聲之一,雌雄鳥均會鳴叫,最常聽見的叫聲為「who-who」兩音節,其中後面音節會拉長。另一為「who-who-who」三音節,在拉長尾音後會有一短頓音,但不甚明顯。另一種為「who-who-who」三音節,均為短頓音。整年度鳴叫高峰主要有兩個,一為1月至2月,另一為9月至11月。前者為繁殖期,所以鳴叫頻度較高,從入夜至清晨都可聽見。後者鳴叫頻度較少,以剛入夜時聽見的機會較高。剛離巢的幼鴞則會發出 「c~~」的乞食聲。

高山小飛俠  也成車下冤魂

在偏遠地區,夜間駕駛常因車流量較低而加快車速,再加上山區較多彎道影響視線距離,因此常常發生不少車輛因閃避不及而撞上野生動物的情形。實際上各地山區道路造成動物路死的情形普遍相當嚴重。目前包括宜蘭太平山翠峰湖林道、台中大雪山林道、南投力行產業道路、梅峰台14甲線及玉山國家公園境內的台21線公路沿線均有機會目擊灰林鴞夜間活動的身影。喜好在道路邊緣出現的灰林鴞,也經常發生遭到車輛意外撞擊而受傷死亡的憾事。不過由於相關資料缺乏長期有系統的收集累積,因此仍無法確切得知對於野生動物族群所產生的影響程度。

【延伸閱讀】

都市叢林裡的新住民:領角鴞
溪流中的王者:黃魚鴞
黑夜潛行的神秘客:東方草鴞

 

※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