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律、研究都缺 台灣海洋永續路遙迢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教育、法律、研究都缺 台灣海洋永續路遙迢

2006年04月11日
本報訊(曾彥蓉報導)

電影「海底總動員」賣座,卻造成東北角潛水區小丑魚、海葵遭到破壞,海洋保育專家鄭明修感慨的指出,這就是國內對海洋保育觀念不足的明證。他說,台灣要邁向海洋永續之路,必須從「教育、法律、研究」三管齊下,並從國外國家公園借鏡生態旅遊推展經驗,才能為海洋保育找到一條出路。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理事長鄭明修昨(10)日在營建署進行「找尋海洋永續之路」專題演說時,發表上述觀點。

鄭明修是一位潛水愛好者,長期為推廣台灣海洋保育努力。他在演說中先透過精彩的照片,秀出海洋的美與海洋的生物多樣性。他藉此說明,在陸地上要看到一萬種生物並不容易,在海裡卻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因國內對海洋的保育觀念不足,造成海洋的污染與破壞。舉例來說,電影「海底總動員」演出了小丑魚與海葵的關係,結果不久後,東北角潛水區小丑魚、海葵即遭破壞。另外像國內海產店業者對於越稀有的魚類越偏好,觀念不足與利益導向,讓漁業資源漸漸匱乏。

鄭明修指出,海洋與陸地是共生體,有一次從台灣的空中拍照,拍到有一條紅色的河川流向大海,由照片可看出,台灣因過度開發,只要颱風、豪雨一來,陸地上的土石夾雜污染物沖刷到河川,再由河川帶到海洋,這是海洋保育不易之處。而台灣海洋的保育落後陸地保育二、三十年,根本之道,還是要大家全面性地保護台灣這塊寶島,從「教育、法律、研究」三管齊下。

鄭明修說,國內有像達那伊谷保護鯝魚這樣成功的案例,國外也有很多國家公園成功地推展生態旅遊,可說是為海洋保育找到一條出路的參考方向。如果能建立與有效的管理海洋保護區,栽培更多的保育人才,再加上大家的關心,每個人都「雞婆」一點,一同取締違規,只要不再繼續污染,海洋只要三年就有自我復原的能力,也可因此讓海洋環境永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