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漁民夢魘何時休?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農漁民夢魘何時休?

2010年10月08日
作者:杜宇(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凡那比風災再度對高屏地區農漁業造成重創。根據官方初步統計全台農漁業總損失超過41億元,漁業損失達7億多元。許多去(2009)年魚塭慘遭風災滅頂的養殖戶,今年重整旗鼓再度投入養殖生產卻又遭到風災的肆虐,損失慘重。只是這樣的災難,專家早已多次提出警訊,在無法有效解決逢大雨必淹的問題前,貿然原地復建、復耕或復養雖然可以暫時避開複雜的遷移轉業等後續工作,但是再度受害的風險卻相當高。

政府雖可提供小額災害救助並協調各金融行庫給予低利貸款、延緩繳息等協助,但農漁民還是需支付大筆復建及營運費用,尤其養殖漁業投入更動輒上百萬資金。卻陷入淹水→補助、貸款→重新購苗放養(復耕)→辛苦照顧→風災侵襲→心血付之流水的惡性循環當中。特別是養殖過程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碰到夏秋災害的機率更高,養殖業者還要憂心病害及產銷失衡的發生。目前除了依賴政府給予少額補助外並沒有其它救助(如農漁業保險)的管道來降低生產風險,也沒有任何退場機制。政府在沒有具體有效解決對策前,不應變相鼓勵低窪地區漁民再從事養殖生產。

政府其實也知道將堤防高度提高,同時增設相關水利設施的做法,效果有限,原因在台灣原本就處多風災地震與缺水地區,夏秋受災頻度與強度均高,加以山川土地經長期人為與天災的破壞,已經殘破不堪,森林也幾乎失去涵養水土的功能,加以長期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問題遲遲未能解決,使得一些受災地區再度遭到風災肆虐的機率相當高。儘管學者專家呼籲多年,卻遲遲未見完整的國土規劃和治水藍圖,導致龐大治水經費照編水照淹,監察院對此雖多次提出糾正卻沒有產生警惕效果。

面對日益惡化的天候與不確定性風險,政府除了可以參考國外拆堤還地於海,自然防洪等做法外,應立即著手建立一個有效的預警機制。以農漁業預警系統為例,該系統不僅對於生產的現狀和未來進行預測,預報異常狀態的時空範圍和危害程度,對已經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對即將出現的問題則立即發出警報和調控對策。在先進國家的農漁業預警系統包括:天然災害(土石流、天氣、雨量、旱災、寒害等)預警與經濟(產銷、市場供需、價格波動等)預警;接下來是平日即預先構想可能情境,作為應對混沌的依據;再根據這些模擬結果構想出總體與各別領域的適當應對方案。一旦有災害發生,相關單位就可很快進入情況,做好災害控管將損失降至最低。這遠比等2012年成立環境資源部來的實質有效。

從永續的觀點,政府應該放棄填海造地,築堤治水的舊思維,讓土地休養生息並回歸到順天應人的思維。農漁業生產亦應找出與大自然和平相處之道,才渴望脫離惡水的夢魘。

※本文轉載自「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