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姬颱風外圍環流籠罩全台,來自中國的11名環保人士20日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邀請下,拜訪宜蘭無尾港生態社區與岳明國小。港邊社區發展協會行銷公關林雅雪接待時指出,無尾港力求生態、文化與社會的均衡發展,符合社區永續發展的原則。經過社區人士的導覽解說,上海屋裡廂社區服務中心召集人易曉武表示,更加確信的說「大陸的環境保護的確慢了台灣約30年。」
無尾港台語原意為「沒有出海口的港口」,因1968年娜定颱風影響,原本的河道成為一處沼澤溼地,孕育出豐富的動植物生態資源,成為水鳥天堂。這裡一度是水鳥狩獵的最愛,也是火力發電廠預定地,歷經8年捍衛家園的戰爭,現在的無尾港,則是台灣第一座國家級,甚至是亞洲級的重要溼地──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的遠景是推動生態社區,但要帶動傳統社會的村民發展生態談何容易,只有一步一腳印,藉由推動和實做的過程中,讓居民一點一滴慢慢的了解。白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瑞木說:「要復育一個地方,從改變『人』開始,人心的改變,觀念的轉變。」他指出,透過文化產業來推動社區文化,找出獨特的、少量的、手工的,帶動感覺跟體驗;這些的價值來自於社區總體營造,若能找到土地草根的力量,找出地方的寶,會帶動這一切。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無尾港有樣傳統的捕魚文化──牽罟,當海水紅了、海鷗來了,就知道該吹螺了,當螺聲響起時刻,就知道該收網了。雖然這項傳統已不再,但在岳明國小的特色課程中卻可見到其精神被傳承下來。
岳明國小是一座融合在地產業、文化、特色的小學。校長黃建榮說:「校園是孩子成長的另一個家,提供了什麼樣的環境給他,將會影響孩子一生對世界的看法。」除了擁有許多特色課程外,校園內還可見到許多以永續為基礎概念的改建工程,像是太陽能熱水器、綠屋頂、PP透水跑道等。
易曉武認為,社區裡的基本公共建設算是很完善了,他覺得這是很好的一點。但他和其他中國環保團體一樣好奇「經費」的來源。校長回應表示,其實多數是提出專案計畫申請資金來的,其次是社區對外的導覽、DIY、用餐等活動的收費,其盈餘用來回饋地方社區。
蔚然大連項目幹事程淑玲則對社區運用在地資源的藝術表現表示讚賞。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社區居民善於利用漂流木和石頭,加上社區長輩「拿畫筆比拿鋤頭還重」的學習過程,營造新奇的社區入口意象。居民並將漂流再利用,炭燒後不但可以防腐、防蟲,年輪也變的更清晰,可以製作成桌椅、藝術品、柴火;或者,海邊撿回來的石頭也能化身為石頭魚,成為美麗的藝術品。
林雅雪介紹到社區的「雨撲滿」,是指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統,回收的雨水可用來澆花、清洗與辦理植物染活動等。來自天津環境科學學會的張濤忍不住分享,天津的水資源問題是「有河必枯,有水必污」,若能推行雨水回收,也可以解決一部分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此次參訪讓中國環保團體認識台灣社區如何推動居民參與、將環境融入教學等。對港邊生態社區營造大為讚賞的易曉武在臨別前表示:「你們的社區,就是我們的目標」。
白米橋封閉 見證台灣環境脆弱性
中國環保團體風雨中不減熱情,離開無尾港後移往慈林教育基金會了解民主運動過程,並趕赴羅東自然教育中心認識台灣的永續林業推動狀況;原定繼續驅車前往花東參訪環保社區,但受梅姬颱風外圍環流雨勢影響,蘇澳白米溪暴漲、白米橋封閉,公路交通中斷而作罷。這趟風雨之行,他們也見證台灣環境易受天候影響的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