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的藍色樂園——大堡礁 | 環境資訊中心
世界遺產巡禮

珊瑚的藍色樂園——大堡礁

2010年11月05日
作者:張玲霞、何揚

大堡礁位於昆士蘭省海岸線外,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好的珊瑚礁群。其良好的海中環境,孕育出種類繁多的動植物;海島上則有數百種海鳥及珍稀動植物棲息。

圖一:大堡礁為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好的珊瑚礁群。繽紛的海底花園

大堡礁的礁岩洞窟與縫隙很多,適合各種生物覓食與躲藏,是絕佳的庇護所。也因為如此,同樣面積的海域內,大堡礁所在之處蘊含的盎然生意比其他海域多了數倍。這裡有1,500種魚類、4,000種軟體動物、400種海綿動物、6種海龜(全世界只有7種),以及數量繁多的蝦、蟹、蚌等甲殼動物及腔腸動物等。一塊如籃球大小的珊瑚礁,就有100多種生物生存其中,多樣化的程度只有陸地上的熱帶雨林可比擬。

儘管如此,居住在大堡礁的生物,大多數彷彿也樂於與其他生物分享這塊樂土,很多都彼此合作共生。就拿藻類與珊瑚蟲來說,珊瑚蟲百分之九十的氧氣和養分,都是從表層共生的藻類取得,每平方公分就有幾百萬個藻類細胞附著在珊瑚蟲的表層。珊瑚蟲提供住處給藻類,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氮則供給藻類進行光合作用;而當藻類繁殖時,孢子在海水中漂流,也能作為珊瑚蟲的食物。甚至有些珊瑚蟲在幽暗的夜海裡能發出螢光,其實那不是螢光,而是因為牠們本身有一種色素,在陽光強的地方可以吸收紫外線,防止自己與藻類曬傷;在陽光較少的地方,該色素再把已吸收的陽光輻射出來,供藻類進行光合作用。這樣的天然組合,可說是搭配得天衣無縫。

危機四伏 有效管理

圖二:最近幾十年來,數量驟多的棘冠海星嚴重威脅大堡礁珊瑚生氣勃勃的地方,危機依然潛伏。

珊瑚白化是海中環境遭到破壞最明顯的現象,所謂「白化」,就是原本色彩斑斕的珊瑚突然變成白色,這往往是珊瑚死亡的前兆。珊瑚的顏色是共生藻類形成的,一旦海底的水溫、陽光、含鹽度等起了變化,或是海水過於混濁,共生藻便會出走,珊瑚因此顯現出碳酸鈣骨骼原來的白色;失去了共生藻的珊瑚,便會因養分和氧氣不足而逐漸死亡。

最近幾十年來,數量驟多的棘冠海星(又稱「魔鬼海星」)嚴重威脅大堡礁珊瑚。這種大型海星直徑可達80公分,嗜吃珊瑚,被啃過的珊瑚立刻變成一片白色,所以棘冠海星數量一多,珊瑚礁就更危險了。至於棘冠海星數量為什麼一夕暴增,現在還不清楚,且為了避免破壞生態平衡,目前管理處只在小範圍內,派潛水夫以人工撲殺的方式,消滅部分棘冠海星。

澳洲政府為了妥善保護這一片珍貴的珊瑚礁海域,1975年即成立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處,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級海洋公園之一,也是全球第一座管理珊瑚礁的專業機構。

悠悠小島

圖三:大堡礁擁有六種海龜,而全世界只有七種海龜。大堡礁海域島嶼雖然近千,但已開發的不過一、二十個,有的深具歷史意義,有的則開發為兼顧休閒與生態觀察功能的度假勝地。

哈密頓島(Hamilton Island)是大堡礁最大的度假島嶼,擁有各式各樣的休閒活動。遊客來到這裡可以打高爾夫球、迴力球、射箭、健行、坐電動小汽車遊島。島上隨處都可看到袋鼠、鸚鵡與海鷗等,在「動物公園(Fauna Park)」可以擁抱無尾熊、釣大魚,還可坐玻璃船到「脈礁世界(Hardy Reef)」觀賞海洋生物,或直接潛游一睹海洋奇觀。

潮來潮往,億萬年來,數不盡的生物一起共享這片海域,牠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微小如藻類,或巨大如座頭鯨,每種生物展現出來的生命力,都是自然界的一則奇蹟。目睹一個又一個不可思議的生命現象,人類怎能不驚歎造物者之神奇?

※詳細內容請參考〈世界遺產雜誌11期〉
※本文與中華世界遺產協會合作刊載。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