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暖化缺水 學界找陸稻好氧稻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因應暖化缺水 學界找陸稻好氧稻

2010年11月15日
摘錄自2010年11月15日自由電子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台灣是稻米王國,目前以日本引進的蓬萊米品系的「水稻」為主,早期耐旱的「陸稻」幾乎絕跡。近10年來,學界深入原住民聚落蒐集4、50種陸稻,純化篩選出5、6種,希望能開發成地方特色產品,農改場則研發品種改良,期能成為「好氧稻」,以因應全球氣候暖化及水資源短缺的危機。

近10年前,中興大學農藝系教授葉茂生、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嘉義分場主任羅正宗及嘉義大學副教授劉啟東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進行台灣民俗種作物種原蒐集的工作。

劉啟東說,陸稻應該也是外來種,長期耕作及雜交,適應了台灣的特有環境,卻逐漸消失,目前就連原住民聚落也很少見。陸稻耐旱、耐瘠,在土地的逆境下培育,也能穩定生長,有發展成為地方特色產物空間,值得推廣重返原住民聚落。

栽種陸稻比水稻節省一半以上的灌溉水,不過現今的陸稻品種,產量只有水稻的一半,且稻米口感及外觀較差,還要進行品種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