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著蟑螂皮的雲南扁螢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披著蟑螂皮的雲南扁螢

2010年11月16日
作者:李鍾旻

※ 編按:螢火蟲是生態復育的重要指標,柔美的點點螢光更是夏、秋夜裡讓人屏息的浪漫風景。不過,你知道螢火蟲界中也有「惡霸」嗎?雲南扁螢的體型較普通螢火蟲大上幾倍,有「巨螢」之稱,在嘉義阿里山區甚至曾發現長達6公分的「大隻佬」。而且不管幼蟲或成蟲,其好吃、食量大且兇殘的獵食行為,都成了牠的註冊商標。究竟雲南扁螢還有什麼驚人本事?今天的生物簡介,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下過雨的山路上,一道黃綠色亮點吸引住我的視線。我朝著光源處搜索,一隻外表神似水蛭的生物,蜷曲著身體,停留在道路中央。

會發光的蟑螂?

牠的身上散發著些許的腥臭味,似乎是來自軟體動物的氣味。雨後的地面上常有蝸牛出沒,也許在不久前,牠曾捕食過蝸牛,所以留下了這些味道。仔細端詳,這隻生物的外表像極了某些種類的蟑螂,也與水蛭有些相似。如果曾在戶外看過東方水蠊這種野生蟑螂,或許你會發出驚呼,讚嘆兩者的相似程度。儘管牠的外貌奇特,但腹部末端還是露出了破綻。側看腹部,一小點黃綠色的光芒揭露了牠的真實身分——螢火蟲。也多虧了這道光芒,讓我發現了牠的存在。

裝死比逃跑有效

這是一隻雲南扁螢的幼蟲,估計體長大約五公分左右。外觀大部分呈黑褐色,軀體兩側有著白色的線條。這隻幼蟲雖然還未到成蟲階段,身上的光點已是相當明顯。觀察牠身上光源閃爍的頻率,看來相當的緩慢。從無光狀態下緩緩的發出光芒,再緩緩的熄滅,發光的持續時間不算短。然而從最初發現牠到現在,已等待了幾分鐘,牠仍然蜷曲著身體一動也不動。牠身上並沒有明顯外傷,或許是由於感覺到了周遭動靜而使出裝死的本能;又或許,牠是真死了,但剛死不久,我如此思索著。難道是由於天色昏暗,我在發現他之前無意間踩了牠一腳,所以傷到了牠?又過了幾分鐘,這隻幼蟲在我的注視下緩緩打開身體,並開始爬行。果然,這種螢火蟲的幼蟲具有裝死的習性,也暗自慶幸自己沒有傷到牠。

漫長的童年

雲南扁螢是產自台灣與中國的本土螢火蟲。一般常見的螢火蟲幼蟲期有水生與陸生兩種類型,台灣的螢火蟲大多為陸生性,雲南扁螢也是屬於此類。牠們在台灣的分布範圍廣泛,但數量不多,通常只有零星的個體出現。幼蟲偏好潮濕的環境,常棲息在土壤縫隙或地面落葉層這類陰暗潮濕處所。一年只有一代,以幼蟲的姿態度過大半輩子,成蟲通常在11、12月出現。

性格凶猛  蝸牛、蛞蝓請小心!

與別的種類相比,雲南扁螢的幼蟲屬於攻擊性較強的種類。除了捕食蝸牛、蛞蝓,也會捕食其牠種類的螢火蟲幼蟲。碰到危險則會表現出將身體捲成球狀的假死行為,這種方式除了使喜好活餌的捕食者失去興致,一來也能利用身體側面形成的鋸齒防禦,防止天敵觸碰。當我發現牠時,便是呈現這種姿態。

成蟲特殊的獵食把戲

有關雲南扁螢成蟲的傳聞,則更是令人好奇。雲南扁螢不但幼蟲兇猛,成蟲也具有特殊的獵食行為。一般螢火蟲的成蟲大約只有一至二周左右的壽命,口器通常都已退化,除了攝取水分以外幾乎是不進食的。螢火蟲成蟲的任務主要是傳宗接代,因此壽命短暫,甚至交配或產卵後的幾日內就會死去。所以一般成蟲只能以露水或花蜜為食,然而雲南扁螢卻並非如此。據文獻記載,雲南扁螢的雄成蟲能夠模仿其牠種類螢火蟲發光閃爍的頻率,藉此捕食被光芒所吸引而接近的螢火蟲。

螢火蟲藉由發光作為自己的「語言」,能夠表達溝通以及求偶等行為,據說雲南扁螢即是利用這種特性引誘獵物上門。可惜的是,也許是由於一般出現的成蟲個體數量稀少,因此有關這些捕食行為方面的資料並不多,自己目前也還沒有機會真正目睹這種現象。

我注視著這隻幼蟲,牠緩緩移動著,身驅逐漸隱蔽在土壤與石礫間。現在正值秋冬季節,正好是雲南扁螢成蟲即將出現的時候。推測這隻幼蟲已生活了至少半年之久,即將化蛹。下次相遇時,牠或牠的同伴們或許已成為成蟲的姿態,但願那時能有機會親眼揭開有關雲南扁螢成蟲的謎團。

※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