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都選戰觀察 社運組織的參與及缺席2:社運監督主流政治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五都選戰觀察 社運組織的參與及缺席2:社運監督主流政治

2010年12月14日
作者:崔愫欣、趙家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若五都選舉回歸到城市治理之層面,則面對伴隨都市化而來的各類環境問題以及城市在全球環境治理的角色日漸重要的兩大趨勢,主流政治又做了哪些回應?而作為運動組織,又採用哪些策略使環境議題能置入選舉議程之中?

若就客觀而言,當你檢視五都市長候選人所提出的政見,「綠色」、「低碳」、「生態」均見諸選舉公報,以台中市長為例,蘇嘉全倡議「建制低碳、會呼吸的健康生活環境」,胡志強標榜「建立低碳城市,推廣綠能交通,發展綠色經濟」。面對這類作文比賽,運動組織可採取的策略有三:「檢驗環境爭議個案的程度與態度」、「整體環境政策的評比」、「耙梳候選人與污染者的裙帶關係」,方能提供其他公民較可信的訊息,提昇環境議題在政治選擇時之重要性。然於此次五都選舉過程中,僅見第一個策略的落實。

議題弱化 環團監督不夠力

在「檢驗環境爭議個案的程度與態度」上面,地球公民基金會針對參與過「中油高雄煉油廠污染」與「台電大林燃煤電廠擴建」2案的議員候選人提出推薦名單,更詳列具體事蹟以資佐證。新北市的護樹團體則提出「新北市首屆議員護樹投票指南」,針對議員候選人,加以推薦與反推薦。然除此兩項組織性的行為外,則只見遲至選前1日,才由環境資訊電子報的資深主編電訪各地環保團體,彙整曾支持過地方環境議題的候選人。環境議題在此次選戰中的角色相形弱化。

■台北縣各地護樹志工隊11月25日前往台北縣議會,公布「護樹幸福承諾書」簽署狀況,將對老樹不友善的議員列為「黑斧幫」,呼籲選民不要投給列名在反推薦名單的候選人。(圖文/郭晉瑋)

筆者亦須自我檢討的是,身為長期關注淡水河議題以及核能議題的團體,卻在此次選戰中,沒有將這2個議題置入政治議程中。面對郝龍斌研擬的「成立『淡水河管理局』,以5年5百億推動淡水河整治」,朱立倫劃出的「淡水河曼哈頓的大河城市」的願景,蔡英文倡議的「共飲翡翠水計畫」,並統一新北與台北兩地的水價。加速污水下水道接管,積極改善淡水河的水質」等,雖然對於推動整治的方向基本上認同,但台北地區關注水資源的團體卻未能立基於多年來的經驗,提出更細緻的回應與評析,而僅有獨木舟協會在河川管制下點出淡水河親水問題。

具體組織 讓候選人正視議題

然相較於環境邊際效益較小的淡水河議題,核一與核二廠4座機組的延役問題,以及核四廠各項弊病,不僅攸關台北都會區的安全,更如同高雄五輕遷廠案一般,具有決定台灣未來發展途徑的外溢性效果,但卻未再此次選戰中獲得應有的重視。然而並非運動組織在議題上毫無作為,在亞洲非核論壇舉辦之時,亦安排了與會代表拜會兩黨候選人的行程,而本會於諾努客行動後,蔡英文赴貢寮之時,發放反核傳單以及當面詢問其對核四的態度。然結果卻是朱立倫拒絕非核亞洲論壇代表團的拜會,而蔡英文則把議題推給民進黨的社發部。由此狀態可知,要逼迫候選人面對高度爭議性的環境議題,擁有具體組織性的能量極其關鍵。

在動保政策方面,相較於動物社會研究會藉由「同伴動物痛苦指數」,檢驗五都過往在流浪犬貓末端處理、源頭管理、動保行政等具體措施,進而提出基本動保政策態度的訴求;在幼托政策上,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亦提出五都幼托政策評比。然而在環境政策上,相關團體卻未能針對各個候選人提出更實質的評析。因此當媒體批評此次為沒有政見的選舉之時,環境運動組織卻未能系統性的針對各候選人政策白皮書提出的「落實碳排放零成長」(蔡英文)、「世界第一節能城市」(郝龍斌)「閒置農地化身小型電廠」(賴清德)等加以分析,不僅喪失了環境議題倡議的時機,更是有愧深化公民意識之職責。

分析候選人與產業的關係

最後一項極其重要的策略,就是針對各個候選人與重大污染性產業之間的裙帶關係加以分析。因為前述的態度與政見,均可能因為金錢與權力的流動,而有了變化。而台灣各領域的社會運動團體均深知此因素的影響,然卻未能有因應對策。

若以美國甫結束的期中大選為例,歐洲氣候行動網便針對主要位於歐洲碳排放大戶,如BP、BASF等,於美國政治獻金的流動加以分析,結果顯示這些政治獻金中有80%是流向氣候變遷懷疑論者,以及反對溫減相關法案的參議員候選人身上。

在此次五都選舉中,私底下均流竄著「哪些候選人受到石化產業的支持,所以反對五輕遷廠」、「鋼鐵起家的大財團拱哪位候選人出來角逐市長」等耳語,卻因為缺乏具有確切的調查報告分析,而無法發揮制衡作用。在當前政治獻金的規範下,這類調查極難進行,甚至可能會因某些制度性漏洞,使得調查結果可信度存疑,缺乏了制衡的利器。

喧囂的選舉已經落幕,民眾慶幸的不再聽見擾民的喇叭與鞭炮聲,而旗幟快速的拆卸,亦讓市容重現潔淨。但是,對市民主義難以抵禦的干擾才剛要展開,而分食你我荷包的骯髒戲碼,也不會因為有了「幸福時代」、「看見未來」、「城市光榮感」等願景後,自動消散。因此,運動組織亟須要厚植群眾實力,面對政治做有效監督,台灣公民社會若不開始著手進行此項工作,政治將永遠無法回歸常民手中,亦不可能達到真正的改變或超越。

※本文轉載自「立報

作者

趙家緯

台大環工所博士,現為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程兼任助理教授。長期參與台灣氣候與能源政策之公共討論,近期聚焦於台灣淨零轉型路徑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