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
摘錄自2010年12月30日中國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中國減少稀土出口引發國際矚目,益發凸顯稀土資源之重要,而各國也開始尋找替代資源。其中一個選項,是覆蓋全球海底、約馬鈴薯大小的醜陋岩石「錳核」。錳核富含錳、鎳、銅、鈷與其他元素,以往建造大型機具抽取這些金屬元素並不符合經濟效益,如今情勢改變,錳核可能蘊藏無限商機。
由於錳核含有所謂的稀土礦物,在商業及軍事上用途甚廣,而且已經碰到生產瓶頸。控制全球稀土供應約95%的中國只要管制稀土出口,便令許多國家大為緊張,長期而言仍然需要尋找其他替代管道。
美國內政部「地質調查所」專攻海底礦物的地質學家海恩(James R.Hein)表示,在不久的將來,稀土可能是採集海底錳核的重要推手。海恩日前發表論文,探究如何從錳核取得「稀有且珍貴的金屬」,該文重新燃起開採錳核的夢想。
「水底採礦研究所」主席摩根表示,如今稀土行情看俏,確實讓錳核散發出新的光芒。他正在考慮分析採集自世界各地海底的5000份錳核樣本,以確定裡面的稀土含量。但他也提醒說,證諸歷史,海底採礦常是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