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珍稀魚類將失去最後的家園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長江珍稀魚類將失去最後的家園

2011年02月17日
作者:韓子遇(北京記者)

撕裂的保護區

在中國2011年農曆新年前夕,中國環境NGO自然之友向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發出公開信,希望他們緊急關注「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修改邊界一事。

2010年11月24日,中國環保部工作人員向自然之友證實,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已在當月舉行的「2010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會議」獲得通過。按照流程,這一決定下一步將送國務院報批。NGO擔心,該決定一旦被國務院批准,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最後一片棲息地將不復存在,生活在中國唯一的魚類保護區中的珍稀物種將遭受滅頂之災。

2010年12月2日,7家中國環境NGO聯名向環保部發信,申請就這一調整召開聽證會,但未獲環保部批准。

2011年1月10日至21日,環保部對此「調整」進行公示。此次調整將把保護區範圍縮小1460.4公頃,合為14,604,000平方米。調整後該保護區在重慶轄區內的範圍將被縮小,調出長度22.50公里,將石門鎮至地維大橋由緩衝區調整為實驗區,長度73.30公里。

重慶市環保局一位官員說:「申請調整保護區邊界是為了重慶經濟發展。」重慶計畫2011年實現GDP比上年增長13.5%。而多位學者和NGO人士分析認為,根據此前重慶市已就小南海水電站所開展的前期工作,擬建小南海水電站的壩址恰好位於此次調整為非保護區水域的江段,而其水庫影響範圍也恰好與此次調整為實驗區的範圍重合,因此判斷此次保護區範圍調整的目的是修建小南海水電站。環保部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承認,重慶市之提出調整這一保護區邊界,與力促小南海水電站上路不無關係。

自然之友總幹事李波說:「長江上游廣大地區幹、支流上密集的水電開發,已使國家級保護區失去了再次調整的空間。」

最後的庇護所

2009年,幾家中國環境NGO曾分別致函重慶市政府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成員,稱建設小南海專案和調整保護區將帶來嚴重後果:摧毀長江上游水生生物密集區的流水生境,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產生無可挽回的重大生態影響,中國的水生生物多樣性資源將受到致命傷害。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主任孫姍說:「長江上游大規模、高密度的梯級水壩建設正在阻斷許多珍稀、特有魚類的洄游通道,毀滅其賴以生存的流水生境。這個保護區是長江上游特有魚類最後一片生存空間。」

接下來,一旦國務院正式批准,在現行機制下,專案方即可開始小南海電站環評報告的準備,而在環評報告批准前,「三通一平」(水通、電通、路通和場地平整)甚至是導流設施的建設就可以先行開工。

更令人擔心的是,這個保護區一旦調整,除了小南海,朱楊溪、石硼等水電專案也將提上議事日程,葛洲壩、三峽、小南海、朱楊溪、石硼五座大壩將連成一體,直抵目前正在建設的向家壩、溪洛渡兩座巨壩。

在水電面前,保護區節節敗退

「這一保護區命運多舛。」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NC)長江保護專案負責人郭喬羽說。這一保護區本來是因為三峽對生態的損害而建,但為了給不停擴張的水電站讓路,一再縮小。

三峽工程使約40種魚類受到不利影響,約占上游特有種數40%。1996年,「長江瀘州段瀘州市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和「長江宜賓段宜賓地區珍稀魚類自然保護區」建立,1997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兩個保護區合併建立了「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4月,國務院批准將該保護區升格為「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江段內分佈有白鱘、達氏鱘和胭脂魚3種國家級珍稀魚類,以及圓口銅魚等64種特有魚類。

2000年,水電開發向長江上游金沙江江段滾動,而規劃中的向家壩和溪洛渡兩座大壩,都位於這個剛剛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內。因給這兩座大壩「讓路」,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迫做出調整,2005年更名為「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河流總長度 1162.61公里,總面積 33174.213公頃。這兩座大壩因此可「合法」地侵佔魚類保護區。

長江上游有魚類230多種,其中在世界其他地區從未發現的魚類有近100種,還有中國獨有的中華鱘、白鱘、達氏鱘、胭脂魚和虎嘉魚等國家一、二類重點保護珍稀魚類,是世界特有魚類分佈最密集的地區之一。而隨著長江上游水電開發的升溫,這些河段原有的產卵場消失,棲息地條件被破壞,珍稀、特有魚類的種群數量急遽減少。

1970年代以前,白鱘、達氏鱘、胭脂魚等珍稀特有魚類在數量還很多,甚至是四川江河的主要經濟魚類,在漁獲物中佔有較大比例,而1980年代之後,這些魚類種群數量明顯減少,逐漸失去漁業價值,種質資源急劇減少。而大規模的水壩建設使這些魚類逐漸告別歷史舞臺:1989年,葛洲壩水電站建成,徹底阻隔了中華鱘的洄游通道,使其在長江上游絕跡。而中科院水生所有關專家的研究顯示,在1970年代之前,白鱘的年產量曾達到5噸左右,但2003年之後已無捕獲記錄;達氏鱘和胭脂魚的種群極小。

因大壩的阻隔,很多長江魚類無法回溯到上游產卵,瀕臨滅絕。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克雄博士介紹,2006年,中國曾與7個國家的科學家聯手調查長江幹流江豚數量,當時江豚數量為僅為1200多頭,物種消失速度幾乎為「每十年下降一半」。「如果不加以保護,估計十多年後,野生江豚將滅絕。」王克雄說。在2006年這次科考中,科學家還曾搜尋白豚,但一無所獲。而眾所周知的白鰭豚,2007年已宣告滅絕。

在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瀕臨絕境的今天,在僅僅距上次調整5年之後,這個命運多舛的國家級魚類保護區又再次面臨被切割的命運,「這是令人難以接受的。」多位環保人士表示。

環保組織表示,近期發佈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畫(2011-2030年)》明確要求「加強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而今在金沙江正被大壩一層層攔腰截斷的情況下,唯一的國家級魚類自然保護區又即將被侵佔,這將違背中國政府的莊嚴承諾。

相關文章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面臨難題
2011年1月26日

中國頻繁發生「水戰爭」是阿恩
2010年3月5日

長江在這裏失蹤了
2009年3月11日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1年2月9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