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異常、油價飆 國際糧價20年新高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氣候異常、油價飆 國際糧價20年新高

2011年03月07日
摘錄自2011年3月4日公共電視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根據經濟學家的看法,有多重因素導致這波糧價飆漲。首先是中國印度這類新興國家,因為所得提高,肉類需求牽動飼料用穀物的需求。美國農業部的統計顯示,二月份全球的玉米存量只剩下53天,是37年來的最低紀錄,黃豆存量也是18年來最少。

其次是氣候異常使得部分糧食出口國嚴重歉收,例如俄羅斯的乾旱,最終迫使莫斯科當局禁止穀物出口。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油價。中東局勢不穩,國際原油價格又站上每桶100美元大關。由於糧食生產所用的機械,和糧食運輸所用的交通工具,全都離不開汽柴油,更增加糧食價格的成本壓力。

聯合國糧農組織經濟學家表示,這種高油價維持得越久,就越會有外溢效果影響糧價,特別是未來幾個星期、或是幾個月。

為了因應糧食危機,各國紛紛謀求對策。美國大宗物資業者,呼籲聯邦政府暫時解除部分保育區的開發限制,增加農作物生產。糧食依賴進口的韓國,打算在美國設立合資公司,直接到芝加哥期貨市場購買穀物。而糧食出口國的烏克蘭,也找上芝加哥的期貨業者幫忙,要在自己國內建立穀物期貨市場,尋求長期間的價格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