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風景中 ICCA保護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人在風景中 ICCA保護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

2014年08月08日
本報2014年8月8日台北訊,詹嘉紋整理報導

2012年,Rio+20大會於巴西里約召開,彼時上千亞馬遜印地安人聚集里約海灘,抗議美山水壩(Belo Monte Dam)興建,大壩阻斷了猶如族人生命的欣古河(Xingu River),而政府以強硬方式在部落附近施工、迫使居民搬遷。20多名原住民忍無可忍,破壞設施,佔領工地,一面採用激烈的方式抵抗,一面承擔遭政府以違法行為清算的風險。

亞馬遜原住民聚集反對美山水壩興建|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亞馬遜美山水壩工地。|圖片來源:Amazon Watch亞馬遜原住民聚集反對美山水壩興建,推翻施工卡車|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長期以來,殖民者往往採取驅逐、隔離的方式,迫使原民遠離傳統領域,遂行開發;造成生態系、自然棲地數量急速下降。無法再忍受大地遭到荼毒,不少亟欲恢復自然連結的原民,挺身抵擋,全球案例比比皆是。

而在台灣,花蓮銅門部落的原住民太魯閣族人,也在日前因不滿警方不按規定,放入過多遊客破壞該族祖靈棲地「慕谷慕魚」,鳴槍擋車,拒絕遊客車輛駛入。他們疾呼:「山林是我們的母親,該讓她好好休息了!」引起社會討論、重視。

怎樣才能讓原住民回到自己的土地,以傳統方式生活,兼顧文化、社會及生計,同時保護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呢?

國際保育組織「原住民族與社區保育聯盟」(ICCA Consortium)總幹事Grazia Borrini-Feyerabend博士指出,過去幾十年,「保育」一詞的詮釋正在改變,一項由原住民族、在地社區為核心,地方政府推動、保護區主管機關指導的運動正在延燒。

這項倡議,促成了原住民族與社區保育區(Indigenous and Community Conserved Areas: ICCAs)行動綱領,目標是以當地社群為主體,組成具有決策權的治理單位,管理、維護與保育當地生態資源,並強調以傳統生態智慧維繫生物多樣性;在確保當地族人獲得收益的同時,也能一併保護森林、溪流。

怎樣的保護區管理才有力?

過去傳統的保護區是依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在1994年的「保護區管理類別指南」中的6種分類,包括:Ⅰ嚴格的自然保留區/原野地區(Strict Nature Reserve/Wildness Area),又分為嚴格的自然保留區以及原野地區。Ⅱ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Ⅲ自然紀念地(Nature Monument)、Ⅳ棲地/物種管理區(Habitat/Species Management Area)、Ⅴ地景保護區/海景保護區(Protected Landscape/Seascape)、Ⅵ資源管理保護區(Managed Nature Protected Area)。

2008年IUCN依據治理方式提出A.政府治理(Governance by Government)、B.分享治理(Shared Governance)、C.私人治理(Private Governance)以及D.由原住民與在地社群治理(Governance by Indigenous Peoples & Local Communities)4種類型。以保護區類型為縱軸,治理方式為橫軸,全面檢視有效的保護區治理。

Grazia Borrini-Feyerabend解釋,治理強調的是行動者間的關係、權力、權責以及責任。好的治理是讓公民參與,具備清楚的願景,讓每個人都發聲;治理過程更須透明、有責信,且符合公平正義兼顧生物多樣性。

由於保護區常由國家來進行管理,「共享治理」的概念就顯得格外重要,如果政府機關與其他權益關係人間,尤其是原住民族與在地或遷徙性民族,能夠分享保護區內的決策權力、責任與責信度,包含協調過程、共同管理的協議,單一或多個多元化的治理組織等。

抗議慕谷慕魚過度觀光,銅門部落燃起狼煙、鳴槍發起封路抗議。|圖片來源:涂又文

保留自然傳統文化 原住民是主角

因此ICCAs運動是否能實踐,契機在於原住民保留區、傳統領域,能否尊重部落自主及部落會議的主體性,納入原住民社區、在地社區相關保育,與生物多樣性永續使用的傳統知識,並提供原住民族以及社區居民在各層級的參與機會。如同2007年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中的要求一般──承認原住民族對傳統領域及自然資源的權利。

以台灣來說,目前雖有環保團體以組織名義加入國際ICCAs社群,但仍未有相關法令;或許在發展經濟,和維護大地生生不息之間,要找到平衡點並不容易;但就像銅門部落族人所說:「土地、文化、生態是不能被人當成商品的;我們歡迎你們的到來,但請尊重這裡的山靈與在地人的生活權利。」

學習謙卑、瞭解自然資源並非取之不盡,必須謹慎對待、珍惜的態度,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公民素養,也是保護自然、守護環境的關鍵。

作者

詹嘉紋

可能帶有天王星人血統,對地球人感到既好奇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