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創辦
以負債200萬,開啟一個友善環境的夢想,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談起這段往事,總是大笑裡帶著無奈。
環境資訊協會的出現,完全從一個簡單意念開始。15年前核四、六輕、關西精機工業區等許多開發案盛行,陳瑞賓參與著抗爭行動,他和一些環運友人拼到精疲力盡,共同浮現一個想法,擋不下,為何不能買下它,創造土地的價值。
這是環境信託的發韌,買下一塊土地,進行環境信託,展現土地的真實價值。問題是買土地,並非少數人能成就,於是2000年發想創辦電子報,宣揚環境信託理念,讓更多人加入,於是陳瑞賓帶著2百萬積蓄,展開一個夢想。
200萬打造的夢鄉,並不能支撐多久,不到半年,就面臨積蓄用盡的窘境,於是到了2002年創辦環境資訊協會,因為想要對外募款,必須有組織身份,協會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資訊提供
一開始創辦資訊協會,目標清晰為環境信託努力,但是隨著時代變化,大眾媒體對環境事務的冷淡,讓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環境訊息,變得格外重要,從早期電子報進展到網頁平台。
彭瑞祥主編一天必須處理許多稿件,有特約記者的當日新聞,有部落格寫手的現象觀察,也有國外環境訊息的翻譯介紹。彭瑞祥的最大挑戰,不是新聞的編排,而是在這些來源不同、風格不同的訊息之中,編出屬於環境資訊中心的風格。
幾年下來,隨著資訊累積,環境資訊中心成為國內獲悉環境資訊的管道,補足大眾媒體對於環境新聞的冷淡,同時彷如一個環境資料庫,提供查詢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信託推動
環境資訊中心的階段成功,陳瑞賓依舊不忘環境信託的初衷,但是協會依然面臨資金缺乏,永遠不夠的小額捐款,以及募集發票對獎,對日常營運都是壓力,更無法多想募款來推動環境信託。
於是,環資協會開始進行標案,在網路上找尋相關環境事務的標案,以正常程序撰寫企畫、競爭獲得計畫。陳瑞賓說,他不靠關係,完全以紮實計畫書送件競標,這不只是競爭問題,而是以環境團體提出的企畫,更該多些友善環境的思考。
找尋資源的競標、接案,為環資協會打開一條道路,讓更多夢想可以推行。環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的到任,開始大力推動環資協會的原初目標,建立台灣環境信託的案例。
從觀念的宣導,到台東三仙台山區土地的信託雛形,孫秀如一步步將國外施行很久的保護土地觀念,推行到台灣土地。直到反國光石化的濕地信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找到一個新戰場,不只透過濁水溪口沿海濕地的信託計畫,凸現反石化污染保護土地的方式,更重要是從環境信託參與反國光石化運動,也讓環資協會從溫和的資訊提供,跨進到主動的運動參與,資訊協會有著更強的動能。
兩岸交流
資訊平台與環境信託,一直是環資協會的二大重心,但是從2006年開始,承接陸委會針對中國環境NGO的交流事物,沒想到短短6年竟然發揮巨大作用。
主導交流事物的環資協會專員謝璧如,回想當初滿心驚奇,6年前首度邀約中國環境NGO人士來台參訪交流,當時文化、商業、旅遊交流都很興盛,但是對於環境保護這個領域,雙方都很陌生,根本不知找誰交流?和誰交流?甚至聯繫中,都還被誤認為詐騙集團。
從一開始的陌生,年年舉辦後,開始相互熟悉,甚至環資協會建立在中國環境保護網絡的連繫管道,各地發生的環境生態事件,都能即時聯繫、尋線查詢,更重要是中國環境NGO不斷到台灣採訪中,在環境無國界的信念下,將一些環境思維帶回中國。
來自中國的NGO朋友,早期學製作肥皂、垃圾分類,看社區發展、有機農業,到現今有興趣民間如何與政府「維權(維護人民權利)」,爭取生態與環境的保護,時代變,想學的也跟著變。
2009年台灣環境團體,首度到中國回訪環境NGO,10天的上海長三角行程,不只走訪民間NGO組織,也成為官方邀請的團體,想在中國高度發展的浪潮中,聽聽台灣環保團體的看法。台灣環保團體的出訪,無異成功的環境交流,讓中國民間與官方,見識台灣對於環境保護的思考與堅持,相對也讓台灣環境團體看見中國NGO的學習能力,以及高度的組織整合能力。
在兩岸交流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開啟一道溝通之門,以長期方式專注在環境事務,確實在攜手生態保護上,展現跨越國界的能量與氣度。
未來展望
10年,其實不算長,但是環資協會從負債開始,打造出一個撐起環境的支點,只要再持續前進,將會創造更大的保護環境能量。
環資協會10年有成,各方心喜,但是一肩扛起的陳瑞賓,笑聲裡依舊有著苦楚,因為早期投入200萬,後期又借貸200萬,400萬的付出,為台灣環境努力,他高興也辛酸,畢竟一個美好的夢想走來辛苦,
陪著許多人成長的環資協會,就是一路如此艱苦走來,當人們鼓舞喝采、抱以掌聲,都別忘記陳瑞賓的叮嚀,「發票可、捐款也行,如果要捐出土地做信託,當然更是歡迎!」
環資10年,緩緩而行,不忘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