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06日
摘錄自2012年6月5日人民網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根據《烏梁素海綜合治理規劃》,到2020年,烏梁素海治理總投資將達到86.2億元,最終目標是使入湖污染負荷在現有基礎上減少70%,水質達到四類標準,水生態系統全面改善。
位於中國內陸、人少地多的欠發達地區怎樣在經濟迅猛增長同時,又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伴隨著產業向西部轉移,又如何避免污染接力?這是一個充滿爭議、錯綜複雜的問題,至少,今天看來,這些問題很難找到完美的答案。
重新審讀今年以來所發生的污染事故,無論是廣西龍江鎘污染,或是安徽利辛縣、渦陽縣的有毒廢料污染土壤,乃至更早之前的石藥集團中潤(內蒙古)公司非法排污形成多個污水湖,它們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發生地都為欠發達地區。
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儘管近年來,它的許多城市增長速度遠超全國平均水平,但是也是在這裡,除了上述石藥污染事件發生地托克託縣,在其他一些地區,以環境污染為代價,仍然不乏鮮活的案例,位於黃河河套地區的烏梁素海便是一例。
5月28日至31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前往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採訪,調查發現,昔日內蒙古第二大漁場已變成匯集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水池」,20年來,烏梁素海正在上演一曲獨特的污染接力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