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毒起雲劑事件牽連層面之廣泛令人心驚,過去數十年來國人不知透過各式各樣的飲品與保健食品吃下了多少DEHP塑化劑。然而,國人暴露於塑化劑的途徑,除了這種毒起雲劑外,另一個相當重要的來源是以PVC製造的食品包裝 (如保鮮膜)以及醫療用品(如點滴管、點滴袋)。要杜絕有害身體健康、影響生殖與發育的有毒塑化劑,禁止以PVC材質用於食品包裝及醫療用品,是勢必要採取的手段之一。
由於保鮮膜、點滴管、點滴袋等產品的材質必須柔軟可撓,若以以PVC製造,必須添加大量的塑化劑,才能使硬梆梆的以PVC塑膠變得柔軟,通常其添加量可高達30~70%;加上塑化劑分子小,在常溫下為油性液體,不與以PVC分子行化學鍵結,因此很容易滲出,而汙染與之接觸的食物或醫療流體,尤其當所接觸的食物油脂含量高時。
根據研究,用以PVC保鮮膜包覆1公斤豬肉在5℃下冷藏7天,即可滲出高達50毫克的DEHA(一種常用於保鮮膜的塑化劑,為可能致癌物與發育毒素),這種肉品只要吃4百克(假設吃肉的人體重為60公斤),即會超過歐盟設定的DEHA每日容許攝取量;若民眾再把冷藏後的魚肉解凍,連同保鮮膜一起送到微波爐,根據陽明大學陳美蓮教授的研究,只要加熱3分鐘,食物中DEHP的含量即大幅增加;因而攝入的DEHP估計達1.7毫克,為每日容許攝取量的92.2%。
目前衛生署雖已規定塑膠類的食品包裝限制添加DEHP及DBP,但以PVC的塑化劑種類繁多,儘管毒性不一,但多多少少都具有毒性,即使台塑宣稱安全的DINA,也於2010年因生物累積性及慢毒性而被北歐國家列入觀察名單;而且光是被歐盟與我國禁用於兒童玩具的,就有6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畢竟,這些塑化劑本來就不是民眾要吃的食物。
至於以PVC點滴管、點滴袋等醫療用品,衛生署根本未限制添加任何種類的塑化劑,這對於因故住進加護病房或長期洗腎而長期打點滴的民眾們,塑化劑就直接進入血液中,亦是極大的健康風險。
而且,若不禁用以PVC保鮮膜、點滴管、點滴袋,難保不肖業者不會為了獲取不當利益,而偷偷使用成本最低、生產量最大、但毒性也最強的DEHP。以毒起雲劑事件為例,DEHP塑化劑本來就不應該出現在起雲劑中,然而這麼多年來,這麼多家食品公司的產品檢驗與政府的把關機制,竟然都未能查出這種違法亂紀的情事,那麼對於只限制使用一兩種塑化劑的以PVC保鮮膜,這種違法添加的情況會不會更嚴重?畢竟,以PVC保鮮膜的中小型製造業者更多,且使用量龐大,每天民眾都從眾多市場上連同生鮮魚肉一起把許多以PVC保鮮膜帶回家,卻無能力分辨其中添加的到底是何種塑化劑。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些軟質的以PVC食品包裝及醫療用品,通常使用壽命極短,用過即丟且難以回收,廢棄後通常以焚化處理而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隨廢氣排放與灰渣的處理或再利用而汙染食物鏈,對環境與健康的影響非DEHP可望其項背。建議政府應趁著民氣可用之際,儘速禁止PVC材質於食品包裝及醫療用品,莫再以經濟層面影響廣泛的理由而置國人健康於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