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喞~」一注水花濺射出水面,陣陣渾濁的呼吸聲隨著呼吸管傳出,一位身著潛水防寒衣及戴著面鏡的婦人,不停地埋首穿梭於麟山鼻礁岩旁的淺水區,亦不時地將手上摘取的藻葉放入腰邊已撐漲的網袋內。每年春季至夏初這段期間,是北海岸一年一度的石花菜採收季節,在岸上經過數日反覆地曝曬、泡水與翻攪等繁複過程後,海藻逐漸褪去了在海裡原本的磚紅色,剩下一片片的蒼白。原來這就是在炎炎夏季裡,頗受大家歡迎的消暑冰品「石花凍」原料啊!
和其他海藻一樣,當它們生長在水中的時候,是許多生物生長、攝食與棲息的樂園,當我們仔細翻動藻葉時常會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奇!像是這隻身體都擬態為紅色的蜘蛛蟹,身體表面有許多像魔鬼氈的毛,可沾黏其他藻類而將身體隱藏起來,藉以躲避敵人的攻擊。若想知道牠們躲藏在哪裡,可要放大眼睛、仔細尋找觀察喔!
但是,在北海岸這片繽紛、多樣的生物樂園裡,卻潛藏著生態危機。例如在2008年冬季,擱淺於石門的「晨曦號」貨輪油污染事件,嚴重損害海洋生態,但對於該區域受損的程度卻難以估計,也突顯出當地的生態資料相當缺乏。
2008年11月12日,擱淺於北海岸石門海岸的巴拿馬籍貨輪「晨曦號」,洩漏的油污造成長達3公里海岸遭受嚴重污染。
交通部觀光局北觀處為瞭解油污染事件對潮間帶生物資源及生態的影響,並藉此瞭解整個北海岸海域潮間帶的生物組成、分布及變動情形,已委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所邀集的學術研究團隊,進行一系列的生物監測。在歷經兩年多的調查後,好消息是,受到晨曦號油污染的區域已經逐漸恢復生機;北海岸的潮間帶生物種類不但相當豐富,在調查期間還持續地發現許多新紀錄的種類;研究結果也顯示生物種類組成明顯與棲息的底質有關,並呈現季節性的變化,且生物為適應不同潮位環境而形成帶狀的分布現象。這些數據及資料,除了填補生態資料上的不足外,更可做為生態觀光導覽與環境教育的參考。
以麟山鼻為例,從淺水灣至麟山鼻一帶的海岸,可見相連呈裙狀的礁石,是由特殊海藻所生長建構而成的「藻礁」。鈣化的珊瑚藻是建構藻礁的主要角色,但如生長表面的石珊瑚、螺貝類等生物在死亡後所留下來的骨骼,經由珊瑚藻包覆後,也會成為礁體的一部份,因此是一種「生物礁」!藻礁表面多變化及豐富的孔隙,可提供許多生物躲藏與食物的來源;此外,形成的礁體還可以提供許多生態系服務,像是保護與穩固海岸、減少海洋中的碳源等,更是優質的野外觀察自然學習教室。藉由持續地監測研究,除了瞭解潮間帶生物的組成及在生態上所扮演的角色外,更需要積極地推廣環境教育,讓大家一同珍惜與保護這片美麗的潮間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