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一家研究中心已利用薄荷中發現的基因,合成製造出含有抗蟲基因的小麥。該中心已向當局申請試種許可,若獲得通過,最快將會在2012年3月開始進行田間試驗。
這種基改小麥是藉由基因轉殖來抵抗蚜蟲。如果申請核准的話,這間Rothamsted 研究中心將會是英國第三個進行基改作物實地試驗的研究中心;其他兩間研究中心分別是在諾福克郡的John Innes Centre,以及在利茲大學(Leeds University)的研究中心,目前正試種不同種類的基改馬鈴薯。該項計畫將需要昂貴的24小時安全保護,以免遭到反基改人士破壞──目前英國尚未有商業種植基改作物的案例,但在美國、南美、中國和印度等地區,基改作物已有大量種植。
這項田間試驗計畫表定在2012年3月到2013年10月進行,審查機關開放公眾在8月19日前提出異議。
模擬薄荷基因 抗蚜蟲基因來自化學合成
Rothamsted 研究中心主任Maurice Moloney教授表示:「本單位研究植物和害蟲之間自然關係的化學生態學家,已發現了一種防止蚜蟲附著在小麥並破壞小麥的一種方法。」Moloney解釋,「當蚜蟲在壓力下時,它們會釋放一種費洛蒙來給其他蚜蟲,示意要趕快離開該地點。而這可種物質可從其他植物上找到。像薄荷裡就具有同樣的物質,若能活化該物質,蚜蟲就不會再靠近。」
這種化學物質為EBF (E)-beta-farnesene (EBF),同樣可在啤酒中找到該物質,因為它會自然地形成在啤酒花中。在英國環境部「環境釋出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Releases to the Environment,ACRE)列冊的名單中有超過300種植物可自然產生EBF,薄荷是其中之一。
此案中的新基因就類似薄荷的基因,然而這些基因並不是直接從薄荷中取得,而是藉由化學合成而產生有如同小麥基因的功能;這群基因中還有兩個其他基因是從細菌中產出的。
Moloney解釋,「大家都認為這種小麥吃起來會跟薄荷一樣,但並不是這樣,因為改造的基因只佔小麥的極小一部份。」
進行該基改工程的東英吉利大學食物安全科學家Shawn Mcguire博士,認為此基改小麥為全新的發展。他表示,小麥是自花受粉,所以透過異花授粉污染原生品種的風險將遠低於其他基改作物。
Mcguire指出,「在英國,小麥並沒有近似的野生品種,所以基改小麥試驗不會造成任何生物多樣性的風險。比起油菜和改良油菜籽,小麥比較不易混雜生長,所以花粉交流和基因交流的情形比較少發生。」
Mcguire還表示,因為費洛蒙只會影響蚜蟲,其生命力不像Bt小麥(植入Bt抗蟲蛋白質的基改小麥),「我無法理解為甚麼要擔心基改小麥試驗。」
Rothamsted研究中心強調,這個試驗計畫正在審查階段,尚未成定局。John Innes Centre 的院長Dale Sanders指出,此案中的基改因子,在自然界相當常見。「EBF是從薄荷和啤酒花等植物中製造出來,這些產物人們經常食用。」
Moloney強調此試驗產生基因漂移的風險極低,他認為,在演化的時間尺度內,基因不會跨越「物種障礙」( species barriers)任意跳躍。如果我們從薄荷上獲取某項基因再轉移到小麥上,那麼這基因就只會在小麥上,並不會移轉到其他物種上。「如果基因不透過基改工程就會移轉到其他物種上,那麼這種轉移早就發生了。」
環保團體「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成員Claire Oxborrow則對這項試驗感到疑慮,她認為沒有必要發展基改小麥。特別是把這種主要糧食做基因改造就具高度爭議,更別提「大家的納稅錢用來花在大家不接受或是沒有市場價值的試驗上。」
※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