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永續聯盟連續三年調查台灣西海岸的台灣白海豚分布情形,11日分別目擊到兩群白海豚優游海中,根據膚色判斷,成豚、亞成豚與幼豚都有,初步估計約有10隻或11隻。
記者與調查人員當天上午07:00從梧棲漁港出發,向南航行,上午分別在大肚溪口與崙尾外海水道附近,10-15米深處發現中華白海豚,船隻駛至六輕折返掉頭,下午風雨交加,調查人員回到大肚溪口附近時有一次目擊紀錄,但因視線不清,未能拍攝到畫面。
台灣永續聯盟秘書長張恒嘉表示,由於當天海象尚不是最佳狀況,白海豚躍出水面的時間不長,目視判斷僅能看個大概,須詳細比對影帶與照片記錄中的背鰭等特徵,才能進一步歸納出確切準確的數量,以及辨識出個體。
台灣白海豚為中華白海豚在台灣西海岸的獨立種群,幼豚膚色呈灰黑或黑色,成長時慢慢會褪成灰色斑點,成熟時會轉呈粉紅或純白,因此其英名也稱粉紅海豚(pink dolphin)。據研究,目前不到100隻,其動物行為與習性,專家尚未能全盤掌握,目前多參考香港方面的研究資料。
這次調查行動由船齡12年的尖再發柒號擔任調查船,張恒嘉說,會挑選這艘船,主要是看重船長找尋白海豚的經驗,以及他對白海豚友善的駕船行為。
船長洪昆仲自幼即跟著父親跑船,其漁船平時承攬海釣釣客包船,和台灣永續聯盟則有多年合作經驗。張恒嘉介紹說,洪昆仲眼力好,經驗老到,常常最先發現白海豚的蹤跡,一旦發現跡象後,會特意放慢船隻速度,引擎轉小,避免誤傷海豚,不像其他船家,大多只照顧乘客拍照需求,看到白海豚先衝過去再說。
洪昆仲說,每艘船都有獨特的引擎聲音頻率,白海豚會認得那些船隻不會傷害牠們。他說,白海豚喜愛嬉戲,如果天氣更好,會看到牠們在船邊躍出海面、逐浪,而這次只能看到牠們短暫游出水面,最多不會超過五秒。
洪昆仲也說到,白海豚數量的確逐年減少,10年前,在漁港附近就能看到海豚,常常也一看到就是四、五十隻,現在能看到的數量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根據跨國學術團隊的研究,台灣白海豚面臨的五大威脅因素包括:棲地破壞或消失、水下噪音、淡水資源減少、污染以及不永續漁業,亟需加以保護。農委會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5月召開審查會議,已確定將針對白海豚劃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惟確切範圍尚未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