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轉型城鎮巡禮】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二)努力完美的桃花源 | 環境資訊中心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二)努力完美的桃花源

2011年08月11日
作者:李紋

參訪團來到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發現生態村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居民,就像個小型地球村,大家能在此共同追求永續生活,是因為生態村中具有「在多元中看見一致」的特色。雖說具備一致性,但對由形形色色居民組成的社區來說,做決定仍是一項困難的事。因此遇到需決議的議題時,芬霍恩基金會利用「共識決」,徵求大家的同意後執行,而支持率必須達到90%門檻,決議才能通過,大部分的決議不以個人利益為優先考量,以社區福祉為重。對少數不支持者,則必定尊重其反對權利,傾聽其理由,留有討論空間。

廢水也可以變清水柔中帶剛的技術:回收、淨化再利用

雖然強調永續需從傾聽自己、感受自然等「軟性」途徑著手,但不表示芬霍恩忽略了硬體技術,舉凡節能減碳、回收利用的設備,在生態村皆十分普遍。1989年,他們造了第一座風力發電機,至今共有4座,100%供給村子使用,有餘電時,還可賣給國家。

除了風力發電,生態村的廢水回收也堪稱一絕,他們利用不同植物,層層淨化,將臭氣沖天的灰水(grey water)及黑水(black water),轉換成乾淨的水,用來沖洗馬桶或澆花。而隨處可見援用樸門(Permaculture)概念經營的花園、菜園,讓社區裡處處生機,環境及生物都極富多樣性。

隨處可見的自然建築建築方面更是百花爭鳴,在此,我們幾乎沒見過一幢「不綠」的房子,這是因為想在生態村裡蓋房子,必須徵得基金會的同意,房子的設計要有足夠對外窗,確保充足日光來源;蓋房子的過程中,則不得使用有毒的塗料或材料。除此之外,使用太陽能板、地熱發電、綠屋頂、回收建材等,在生態村裡都不稀奇,還有人用回收的巨大威士忌釀酒桶造屋呢!

種種節能再利用的硬體設施,都出自一群有共識的人,想減少對環境衝擊的溫柔心腸。2007年,芬霍恩獲得全英生態足跡最低社區之榮耀。

教育計畫和活動:傳播永續生活種子

儘管生態村的一切讓人感覺美好,但Yvonne也提到,芬霍恩並非把自己關在玻璃球裡,做著永續未來的美夢。他們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這樣的生活態度,故積極推廣生活教育計畫(living education),除了為期一週至數月不等的體驗,也鼓勵家庭式體驗;或跟學校合作,讓學生有機會來此親近土地和自然,成效有時讓人驚豔。例如今年年初,一群來自倫敦的青少年來到生態村,進行為期8天的生活體驗。他們到園裡種菜,第一次踏在真實的土壤上、也學習如何在社區廚房裡幫忙。8天後,本來浮浮躁躁的這些孩子竟變得平靜乖巧,連老師都十分驚訝。Yvonne說,體驗的用意便是要「在親身工作、勞動的過程中,學習靜默,感受現在,練習與自己和與自然相處」。

除了在英國國內推廣,他們也積極到世界各國進行課程,盡可能散播永續生活的種子。

生活教育,透過工作,感受與土地的連結

不完美的桃花源

不管是在軟體或硬體上,芬霍恩生態村都展現了不凡的能量和成就,但它也和一般社區一樣,面臨某些問題,人口老化便是其中之一,居民平均年齡約6、70歲,為了不讓社區凋零,芬霍恩基金會透過種種工作坊、講座或教育計畫,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新血加入,為生態村注入新的活力、開創新的面貌。

而雖有自我靈性修行、社區共識守則幫助,想消除貪婪、嫉妒等劣根性仍非易事,生活在同一個社區,人際關係難免產生摩擦、齟齬。或是當某人不遵守規定,其他人也會起而效尤,這些都會破壞人與人、自然之間的連結和平衡。Yvonne指出,例如原本每戶限用一台車,但因為有人買了第二台、第三台,社區裡的車子就漸漸多了起來,除了增加能源消耗,車子到處停放多少也衝擊了環境、景觀。

居民間若真的發生嚴重衝突,社區的解決方式是找第三者進行仲裁,假設還是無法處理,則會進一步召開社區會議,讓起了爭執的雙方各自陳述,並邀請居民來參加公聽會、給予意見。有時候,雙方的怒氣會在討論、溝通的過程中,因為靜下心來「傾聽」,而漸漸消弭。

魏晉時期著名的詩人陶淵明曾寫作《桃花源記》,描寫一名漁夫無意間闖進了桃花源,看見了小村裡雞犬相聞的美好生活。但陶淵明並未告訴我們桃花源是怎麼形成的?村民們又是怎樣互動、處理公共事務?芬霍恩生態村雖然有它的問題、挑戰和困難存在,但恰如Yvonne所說:「我們不完美,但是我們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也因著這些不完美,讓芬霍恩生態村顯得更有「人味」,更值得我們探訪、學習。

※ 想瞭解更多芬霍恩生態村神奇的廢水回收利用系統、隨處可見的樸門設計精神,以及生活教育體驗的內容嗎?敬請鎖定明日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