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耍韌性」考察團 分享靈性洗禮的生態村生活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英倫「耍韌性」考察團 分享靈性洗禮的生態村生活

2011年09月14日
本報2011年9月13日台北訊,張姿慧報導

芬霍恩村隨處可見的自然建築追求永續生活,實踐環保概念,不一定是硬梆梆的講座、授課等知性途徑,它可以是靈性的,用冥想、吟詩等方式,探索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在蘇格蘭的生態村,環境資訊協會「英倫耍韌性」考察團隊,昨天在座談會中分享上述觀察。

為了瞭解英國社區如何轉型,邁向「城鎮韌性」,以低碳生活因應能源吃緊與氣候變遷的未來,「英倫耍韌性」考察團隊遠赴歐陸彼岸,進行為期三周的考察後,昨天下午兩點鐘在洪健全文教基會舉辦了一場「英倫團團轉,永續家園好有型」的免費座談,雖然下了一場雨,仍舊吸引不少民眾到場聆聽。

據團隊成員、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蔡錫昌介紹,在蘇格蘭的芬霍恩生態村(Findhorn Eco-Village),住著五百位人口,他們以心靈淨化為出發,用靜默、冥想、傾聽內在聲音等方式來感受自己,再發展出一套與自然環境相處的另類哲學。另一個轉型城鎮萊特斯頓(Leytonstone)的居民,也會安排透過影片、詩歌朗誦、聊天飲酒等方式,在輕鬆的情境下將環保落實在生活中。

蔡錫昌分享英國城鎮轉型的考察經驗蔡錫昌繼續補充道,在芬霍恩生態村裡,誠實面對自己,是很重要的關鍵,唯有先了解自己、善待自己,才能和善地對待自然。另外他們的會員還必須遵守「共識守則」,如練習觀照內在靈性、願意服務他人、社區及這個星球、尊重他人與自己不同之處,及若不滿某人某事,應直接與當事人溝通不在背後說長道短等十四點。

轉型城鎮萊特斯頓則從個人最感興趣的事物著手,例如舉辦拼布編織、地毯-窗簾改造、綠色飲酒聚會、詩歌朗誦等活動,來增加社區居民的互動頻率,將環境議題與生活連結在一起。

會中並播放〈出賣牙買加〉紀錄片,透過鏡頭下的人物影像,讓觀眾目睹牙買加經驗──為了發展大型觀光產業,海岸線遭破壞、原居民靠海吃海的生活遭剝的歷程。

對比台灣環境現況,考察團成員、環境資訊協會採訪編輯詹嘉紋也列舉了全島面臨的大小開發案,並簡單扼要說明牙買加之於台灣的借鏡,引導大家一同思考,當一個國家在改變的道路上選擇錯誤的方向,所承受的後果是如此巨大。

蔡錫昌除分享轉型城鎮的實務見聞,當中還包括著有《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一書的作者提姆.傑克森教授的專訪過程,BedZED (貝丁頓零碳社區)及英國國民信託組織保護原始海岸線的「海神計畫」實地考察經驗。

蔡錫昌指出,所觀察到的社區與團體,雖各有不同做法,但邁向永續家園卻是共同的目標,而永續是經濟、環境、社會三面的均衡,如何做到面面俱到,如何讓轉型城鎮茁壯,人的熱情不要熄滅,這才是最大的挑戰。

為了讓想民眾對轉型城鎮有更深入的了解,現場也開放提問交流時間。英國行帶來的轉變力量,讓民眾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午後。聽眾張亮表示,現場分享的內容也非常豐富,參與後感到收穫滿滿。

「英倫耍韌性」考察團隊已將此行見聞,透過專題報導做更完整而深入的紀錄,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 http://e-info.org.tw/taxonomy/term/36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