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深陷絕境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渤海深陷絕境

2011年10月27日
作者:吳曉蕾

位於渤海的蓬萊19-3油田自6月開始連續發生溢油事故,截至2011年初秋,已造成5500多平方公里海水污染,給渤海海洋生態和漁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儘管據目前消息稱溢油已被控制,然而在這一災難開始之初,事故責任方中海油和康菲公司披露只有200平米的漏油面積。隨著溢油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們對於渤海灣的關注已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溢油事故,而是整個渤海的生態環境。

首頁圖片來自Greenpeace

儘管海域面積只有7.7萬平方公里,但一面臨海、三面環陸的地理位置使渤海有別於中國其他海域。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猶如伸出的雙臂,將這片海域合抱托出,就像捧出一顆海上明珠。
然而,康菲溢油事故卻令這顆明珠蒙上了陰影。「石油開發的污染已成為侵襲渤海海洋生態環境的最大隱患。」著名海洋專家、山東省海洋漁業廳原副廳長王詩成說。

事實上,康菲溢油事故已非渤海第一次遭遇石油污染。

作為油氣資源相當豐富的沉積盆地,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渤海地區的海上油氣田與沿岸的勝利、大港和遼河三大油田構成了中國第二大產油區,全國50%以上的海洋油氣工業貢獻出自該地區。截至2009年底,渤海已建成海上油氣田20個,鑽井平臺165個。轟轟烈烈的海洋石油開發,帶來的是石油洩漏的巨大潛在風險。

國家海洋局的《渤海綜合整治規劃》稱:「1979年勝利油田排入渤海的原油達45708噸;1987年秦皇島港輸油站溢出原油1470噸;1986年渤海 2#平臺井噴,洩漏大量原油;1990年巴拿馬籍貨輪與利比亞貨輪在老鐵山水道碰撞,造成溢油面積達120平方公里,並於四天后誘發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的赤潮;1998年底,勝利油田發生油井架倒塌,持續溢油近6個月……」

同時,國家海洋局的資料顯示,「十五」期間,渤海海域發生溢油事故16起,占同期全國海域溢油事故的近一半;而進入「十一五」,海洋溢油事故的風險「不降反升」。僅2008年,渤海海域便發生12起小型油污染事故,發生頻率高於南海、東海等海域。

王詩成說,污染風險不僅來自於海下的油井溢油,海上運輸、生產船隻也可能造成油污染事故。「石油污染將使許多海洋生物的胚胎和幼體發育異常,海洋生態系統中的脆弱環節一旦受到損害,幾十年都難以恢復。」

近50年來,全世界因油類污染造成1000多種海洋生物滅絕。

海上有石油,沿岸就會有化工。環渤海的遼寧、山東、天津等都已將石油、化工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2004年,時任大連市長的夏德仁曾對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協會會長譚竹洲說,大連把石化工業發展放在重要位置。而整個遼寧省同樣也將石油化工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此外,環渤海經濟圈中的山東省和天津也十分強調石化對經濟的意義,大力發展石油、化工行業。

儘管無法計算出環渤海沿岸總共有多少家化工企業,但僅在前不久剛剛發生「PX驚魂事件」,化工廠在公眾抗議下撤離的大連市大孤山化工區,在這個僅僅5.84平方公里的緊鄰海岸線的區域內,較大的石油化工企業就達到38家。

石化企業沿海而立,帶來的重大風險就是不達標的工業廢水對渤海生態環境的破壞。

2007年,環渤海人口超過百萬的13個城市的180戶國家重點監控廢水排放企業中,有41戶廢水超標排放,其中有35戶就是石油化工、造紙和印染等污染物的排放大戶,占超標總數的85%。

除了化工圍海堪憂,向海洋要土地的填海工程也使渤海承受著巨大的壓力。1996-2007年,渤海填海造地面積達551平方公里,沿海灘塗濕地面積減少了718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以上,相當於整個渤海沿海地區減少了2%-10%的污染削減能力。

特別在2008年後,各種填海造地專案更密集,渤海灣的填海造地規劃也大,僅唐山曹妃甸工業區規劃用海面積就達310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造地面積240平方公里。遼寧省沿海六市的填海造地規劃更高達1000平方公里。

2007年國家海洋局發佈一份檔指出:「建設人工島、尤其是連陸人工島,會改變周邊海域的水動力環境,從而導致海洋生物、海水交換和海底地形地貌改變。一定海域內建設過多過密的人工島,甚至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災難性後果。」

王詩成說:「作為三面環陸、近封閉的內海,渤海以水體交換緩慢、自淨能力差著稱。已經有學者計算得出,渤海的整個水體循環週期約需30年甚至更長時間。」

然而,隨著環渤海地區新一輪被稱為「海洋大躍進」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沿海地區的濕地遭到破壞,渤海水質已持續惡化。

時代週報記者獲得的一份名為《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的檔顯示,「十五」期間,渤海受污染海域總面積在1.9萬-3.2萬平方公里之間波動,占渤海總面積的24%-41%。2005年,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一類海水)標準的面積約為2萬平方公里,占海域總面積的26%;較清潔(二類)、輕度污染(三類)、中度污染(四類)和嚴重污染(劣四類)的海域面積分別為0.9萬、0.6萬、0.36萬和0.2萬平方公里。

中國近海海洋監測公報顯示,2006年-2010年,第四類水質海域面積擴大了三倍。渤海水質惡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漁業資源的衰退。渤海中部深水區既是環渤海經濟魚、蝦、蟹類洄游集散地,又是渤海地方性魚、蝦類的越冬場。因此,歷史上的渤海曾經是著名的黃金漁場,故有「聚寶盆」之稱。

根據歷史資料,渤海灣以前的水生生物有150多種,有經濟價值的漁業資源多達70種。但是,據《財經國家週刊》援引一份未經國家海洋局公開的資料顯示,1982-1993年的十數年間,渤海灣和遼東灣的主要經濟魚類群落,已從85種下降至74種;而到了2004年,群落數量又下降至30種。

2011年7月13日,天津市渤海水產研究所發佈一份報告顯示,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漁業資源,從過去的70種減少到目前的10種左右。帶魚、鰳魚、真鯛、野生牙鮃、野生河豚等魚類幾乎絕跡。

海洋污染的另一個突出表現,還有因海水富營養化而導致海藻氾濫的赤潮。國家海洋環境檢測中心資料顯示,從2000-2006年,國家海洋局共記錄赤潮80 次,累計赤潮面積約1.98萬平方公里,年均發生赤潮次數和麵積分別是上世紀90年代的4.2倍和1.6倍。而就在今年7月中旬,渤海灣溢油事故現場也曾出現了長約2海裏的巨大的赤潮帶。

同時,就在上周,國家海洋局在遼東灣北部錦州9-3油田發現漏油後,啟動了一次三級溢油緊急回應,事故是由船錨刮碰到水下輸油管線引起的。

但對於渤海當中的貝類和魚類,這無疑都是難以逃脫的生態災難。

相關連結:

渤海灣漏油考驗環境資訊公開 2011年7月20日

海上溢油事故考驗中國環境法律 2011年7月28日

中國漁民在漏油事件後的短暫致富 2010年9月21日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1年10月20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