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癌細胞一樣的公路:擋下台26線貫通,是台灣公民運動的分水嶺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像癌細胞一樣的公路:擋下台26線貫通,是台灣公民運動的分水嶺

2011年11月24日
作者:屏東環盟

寶島,有著全世界單一面積第二高物種密度的光環。這是因為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特質:擁有世界四大氣候區--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

而全球四大氣候區的物種,竟然在短短的60公里內,(從寒帶的北大武山到熱帶的南仁山區),幾百萬年來,在阿塱壹古道週邊繽紛演替著。

說它是上帝揀選的「生態諾亞方舟」,一點都不為過。這也是為何道路不該從此攔腰斬斷,那敏感的生態廊道的根本原因。

一、道路切割,物種劣化:

生態學研究顯示:單位面積的棲地,如果經道路一切為二,則物種未來只剩下1/4。所以道路是否該無限制的提供「便利」,象徵的是一個社會野蠻與文明的指標。

台灣社會思考是否需要蘇花高速公路,南橫國道,或是該否修復中橫谷關德基段,就是這一項反省的結果。這是台灣公民社會理性之處。

18292421811829242183

二、環島公路網的落伍思維:

1970年代提出的「環島公路網」計畫,在那一個全力拚經濟發展的年代形成,台灣社會毫無抵抗能力。如今,環島公路完成了99/100,只剩最敏感的一條--阿塱壹古道。我們抗爭希望能「保留最後的海岸線」,作為「台灣緩島的起點」。是結合台灣公民對環境生態敏感的珍惜,此一公民運動有三種意義:1.對「快速便利經濟」的反思。2.發展不等於道路一途。3.台灣需要樂活、慢活的區位條件。

三、道路的癌細胞效應:

當前台灣道路密度已是世界第一,綿密橫更在平原、在海邊、在脆弱的山區。因為蓬萊造山運動擠壓而隆起的山脈,原本就是脆弱的地體,處處是斷層、碎破帶與背脊向脊地質。而8500公里長的山區道路(不計平地),更將脆弱的山區如環狀剝皮般的切割,同時也將各種破壞國土安全的開發帶往環境敏感、生態敏感的區域。過去每逢颱風、暴雨就災難不斷的現場,就是這些公路無所節制的結果。盧山、阿里山、清境等以爆發的災難,訴說著過度開發的結果,再不反思採取行動,我們不但無法安身立命,更對不起下一代。

翻看每一條「省道」的發展,都存在嚴重的環境生態「不可逆性」。在貫通的3-5年內,沿線兩旁快速商業化,大飯店、商店接跟著林立。5-10年內,就會有各式沿著省道的都市計劃,或者樹枝狀的「縣道」蔓延開來,深入附近的鄉鎮部落,有力人士也因此要求開往農牧用地的「產業道路」,將如炸彈開花式的泛濫,接著民宿、別墅,及各類型的公共設施(停車場、遊樂場、車站)引入,10-20年後車水馬龍,人的利益與物慾,完全淹沒「生態需要的完整棲地」這件事。要管制或限制盧山、阿里山、清境的開發,變成比登山還難就是顯例。

18292422001829242198

所以說,省道開通,對生態敏感區,3-5年是癌症一期,5-10年是癌症二期,10-20年為癌症末期矣。

反對阿塱壹古道被貫通為公路就在預防癌細胞的蔓延。

讓古道來給台灣人親近,慢遊,是最好的低密度生態旅遊模式,也是帶給當地最好的發展機會。反證當地現有全國最貴的牡丹灣villa,卻對當地民眾毫無惠益。

保留古道,兼具1.當地永續發展,2.又可以保有四大氣候區物種交流的生態廊道,3.更帶給國人絕佳的生態旅遊基地。一旦道路貫通,必將三輸。

公民朋友們,我們要求:國家的公僕(總統候選人)在選前作出判斷,讓我們有信心將未來託付給他們。

搶救阿塱壹的55714位公民朋友及892民間團體敬上

本文轉載自屏東環境保護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