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地獄的魏氏奇葉螳 | 環境資訊中心
楊家旺

來自地獄的魏氏奇葉螳

2011年12月18日
作者:楊家旺

攝於得夫廊道

貓頭鷹版《昆蟲圖鑑》,介紹螳螂時,只列出三種,卻是我認為最特別的三個類別。第一類,椎頭螳螂(長得像枯枝);第二類,花螳螂(長得像花朵);第三類,葉螳螂(長得像綠葉或枯葉)。這三類螳螂在婆羅洲(Borneo)熱帶雨林裏,都有機會遇見,但我在婆羅洲熱帶雨林只見過椎頭螳螂和枯葉螳螂,還不曾撞見蘭花螳螂。關於〈枯葉螳螂〉,我曾寫過一文,有興趣可參閱:http://e-info.org.tw/node/42831

目前台灣的椎頭螳螂這一類,有兩種,一種是魏氏奇葉螳(Phyllothelys werneri),另一種是角胸屏頂螳(Kishinouyeum cornutus)。這兩種都不多見,其中,角胸屏頂螳又比魏氏奇葉螳更罕見。我至今還未遇見過角胸屏頂螳,且魏氏奇葉螳也只遇見一次,這一次還不是我親眼發現的,是同行伙伴阿東老師發現的。

2009年09月10日,阿東老師和昆蟲攝影作家楊維晟在東眼山遇見一隻走在柏油路面的魏氏奇葉螳。這隻魏氏奇葉螳非常機警,知道人類對祂們來說多非善類,於是六腳一縮,化成一截枯枝,躺在柏油路上。一方面由於偽裝的環境不佳(在柏油路面太顯眼了),二方面遇見的是兩位對昆蟲敏感度甚高的昆蟲觀察家,所以偽裝枯枝的伎倆,宣告失敗。幸而這兩位昆蟲觀察家只對觀察和拍照有興趣,對採集、飼養、標本完全不起勁,於是祂,得以繼續生活在祂原本生活的森林裏。這是阿東老師第一次遇見魏氏奇葉螳。

2011年10月22日,得夫廊道上,阿東老師又看見了魏氏奇葉螳。他知道我一直想在野外遇見這種螳螂,於是告訴了我他的發現。這隻我在野外觀察十年不曾遇見的昆蟲,當然令我高興不已。我趴在地上,試著從各個角度對祂拍照。無論鏡頭從哪個角度拍祂,祂都把頭跟著鏡頭轉向。這麼一來,根本不可能拍到祂的側臉。於是,只能是兩台相機從不同角度對準祂,在祂只能二擇一的狀況下,便有一台相機可以拍到祂的側臉了。

魏氏奇葉螳最奇特的造型,當然是祂頭部瘦長的扁狀突起,扁狀的背面中線,另有垂直於扁面的細脊,讓它從上往下看時,像個「T」字。這根長於頭頂的瘦扁長柱,其形狀可判別雌雄。雄性魏氏奇葉螳的椎頭,略像蕨葉,有分叉;雌性魏氏奇葉螳的椎頭,就像照片裏我拍到的這一隻,兩側不分叉,接近長方形,幾乎讓祂看起來像是從地獄來到人間捉拿惡鬼的白無常(七爺)。惡鬼遇見白無常只能束手就擒,就像許多昆蟲遇見魏氏奇葉螳一樣,成為無以掙脫的獵物。

魏氏奇葉螳的中、後兩對足,與枯葉螳螂一樣,有小小的葉狀突起,這讓祂看起來更加隱身,當然,先決條件是,必須待在枯枝枯葉、落枝落葉間才能產生這種奇效。

魏氏奇葉螳和角胸屏頂螳,這兩種頭上長角的螳螂,堪稱台灣螳螂造型裏最為奇特的類別。祂們的數量不多,罕見,面臨的人為捕捉壓力自然也比較大,因此,建議列為保育類昆蟲比較好。台灣螳螂裏,除了椎頭類的魏氏奇葉螳和角胸屏頂螳之外,〈造型奇特的大巨腿螳〉也是一絕,大巨腿螳(Hestiasula major)的最大特色在祂的前足腿節如葉片般的造型,祂待在植物上,像是為了隱身,時常將全身像要縮進腿節葉片似的,讓自己看起來根本不像螳螂,比較像片小枯葉。

台灣還有一種叫樹皮螳螂(Theopompula ophthalmica)的,在某些樹幹上停憩時,確實,你幾乎看不見祂,尤其是樹幹上分布著地衣斑紋時,祂幾乎是完美的隱身了。我曾在野外遇見一次樹皮螳螂,可惜,祂沒待在樹幹上,顯不出祂那精湛的偽裝術,稍嫌可惜。

螳螂,雖然是一種獵食性昆蟲,但是祂並非大喇喇,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祂總是小心翼翼,除了在體色上盡可能綠或褐或間雜兩色,也力求造型上可以幻化成植物的樣貌,例如花、葉、枝條。這些還不夠,祂其實是更為謹慎的昆蟲,祂在行動上也不躁進,走起路來總是像被微風搖曳的枝葉,輕晃,慢移,和竹節蟲的行進有異曲同工之妙。祂不想被祂的獵物發現祂的慢慢接近,祂也不想在螳螂捕蟬之時,被在後的黃雀發現。祂力求隱身,消失在任何生物的視線裏,祈求自己像一朵花、或一片葉、或一截枯枝。

因此,螳螂對昆蟲觀察家來說,是觀察過程裏,不時被讚美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