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向太平洋,尋找人類的垃圾足跡(一)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航向太平洋,尋找人類的垃圾足跡(一)

2012年01月08日
作者:廖敏惠

「為什麼我們要給你錢讓你去航海呢?」評審說。
「航海找垃圾?有沒有搞錯阿!還要那麼多錢!值得嗎?」爸媽說。
「哇!要在海上3個多禮拜阿!不會暈船嗎?」朋友說。

2010年底,趕在第七屆夢想資助計畫期限的前一天,我提出了一個夢想計畫,一個關於在大海上尋找人類垃圾足跡的航行,迎面而來的,就是上面這些問題。因此,我得設法自圓其說,說服他人這個夢想的重要性。但心裡有個小小的聲音告訴自己,這是一個屬於我的夢想,不管在他人的眼中是否微不足道,對我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事情。

中途島上死亡信天翁的胃裡面都是塑膠垃圾;圖片來源:message in the waves)

還記得2004年加入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接觸海洋廢棄物監測行動,第一次知道原來我們所製造的垃圾,已經遍佈到我們可能未曾到達過的大洋彼端,深深地影響著無數我們未曾蒙面的海洋生物;一隻因胃塞滿塑膠碎片無法進食的信天翁,一隻被廢棄漁網纏繞而淹死的海龜,一隻誤食了滿肚子塑膠袋的擱淺海豚,在這些看似意外的駭人故事背後,其實是我們有意無意間所造成的傷害。新聞報導說,太平洋上有個比2個德州大、36個台灣大的塑膠垃圾島,在海邊遠望大洋海平線的我,不只一次想問,這是真的嗎?

2008年開始,我加入荒野保護協會的工作人員,從志工轉變到專職的身分,面臨到許多熱情所不能解決的現實困難,讓我得不斷調適自己的腳步與心情。環保議題在社會價值中處於弱勢中的弱勢,空有滿腔的熱情,到底要怎樣轉化成環境保育的行動。眾說紛紜的環境教育、政策法令或科學研究,讓我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也感覺自己的熱情似乎一點一點慢慢流失在無止盡的開會與活動中;也讓我萌生念頭,是否該停下腳步,重新回到讓我感動的大海,聽聽她的聲音,到底,海洋怎麼說?

懷抱這樣滿腔的疑問,我開始籌畫這個夢想計畫,希望透過實際的航行,了解地圖上那片看似空白無物的藍色區塊,是否真如報導所說地有一片如此駭人的塑膠島。夢想理應是發現世界的美好,但此刻我的夢想,反倒是想親身去瞧瞧我們對這美好所造成的影響,一個發自內心的單純希望!感謝帝亞吉歐公司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經費贊助,協助划出這個夢想航程的第一槳,更感謝美國Algalita Marine Research Foundation願意載上我這個完全沒有大洋航行經驗的新水手,隨著他們的帆船,到北太平洋垃圾渦流區,進行探險研究。

此次的航程,從夏威夷出發,經過北太平洋亞熱帶垃圾渦流區,到達溫哥華;實際航程2995公里,航行天數22天,總共船員13人,來自七個不同的國家,卻帶著相同的目標與使命,期望透過這次的探險行動,將更多關於海上的事實帶回給陸地上的人們!

太平洋上是否有座垃圾島?

這其實是我此行最想要一探究竟的問題,自從1997年Moore船長將他在太平洋高壓區所發現的垃圾問題帶回給居住在陸地的人們,大家開始猜測那會是多大一座島,人是否可以站在上面呢?我們是否可以看到可口可樂瓶在水中漂浮?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腦中也存著許多的幻想,關於那座在太平洋上的垃圾島嶼究竟長什麼樣?它會隨著洋流不斷的飄移嗎?同行的夥伴都存著這樣的疑惑與好奇!

圖片來源:NOAA

不過在出發前,科學指導員Markus就開門見山地告訴我們:「太平洋上沒有垃圾島!」

「疑~新聞不是都報導太平洋有個2個德州大的垃圾渦流區嗎?所以是假的囉!那我幹嘛花錢來這趟旅程阿!」內心的疑問不斷湧出。Markus似乎查覺到我們滿心的疑問,又改口「的確有垃圾渦流區的存在,同時可能比兩個德州的面積還要大。」這下可就讓我更加搞不懂了!事實到底是什麼呢?

「由於塑膠受紫外線或外力衝擊的作用,容易裂解成許多漂浮的小碎片,這些碎片就會順著海洋洋流的方向,慢慢的聚集在太平洋渦流區。事實上肉眼是很難直接看見這些細小的塑膠碎片,更無法看到所謂聚集成塊的垃圾島,但是這些塑膠垃圾確確實實地遍佈在這片廣大的海域上。」雖然經過Markus的解釋,褪去了我原本想像的島嶼面貌,但取而代之的,是不斷猜想到底是怎樣的細小塑膠碎片?又怎樣遍佈在大海裡?如何發現它們?它們又是怎麼影響海洋的呢?(下週續)

※本文轉載自荒野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