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向太平洋,尋找人類的垃圾足跡(二)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航向太平洋,尋找人類的垃圾足跡(二)

2012年01月15日
作者:廖敏惠

航行的第4天,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湛藍大海,我問:「我們到了垃圾渦流區嗎?」「還沒,前幾天速度太慢了!可能再過兩天吧!」Markus回答。

航行的第7天,眼前依舊是一望無際的湛藍大海,我問:「我們到了垃圾渦流區嗎?」「喔!我們已經在渦流區啦!你看不出來嗎?無風的太平洋高壓區。」 Markus回答。

阿,好吧!我徹底放棄看不到成堆垃圾漂浮在海面的妄想,不過接下來辛苦的採樣工作,讓我了解為什麼會有海洋垃圾渦流區的名詞出現。這次主要採樣的工具就是拖網,我們使用兩種拖網:

第一種拖網(Hi-speed)-高速拖網,開口面積是直立長方形0.6x0.15m2,網長度為3m,孔徑為500μm,拖網末端的採集袋大小為78.5cm2x30cm。高速拖網可以在8節船速下於海中採樣,適合較長時間收集海水表層塑膠碎片,又可放置隔夜,因此可以採集到夜晚垂直移動魚類,了解牠們的胃中是否有塑膠碎片。採集袋每4小時換新,不過每小時都要拿起來確認裡面是否有小魚,若有小魚必須另外收集起來,避免小魚在高速行駛下被浪打爛;另外採集袋中還有一個1公分網目大小的網隔開,以避免無法確認小魚胃內的塑膠碎片是來自於海洋還是在採集袋中誤食的。

第二種拖網(Manta trawl),基本上和高速拖網相似,只是網口為水平方向;此拖網是為了計算海洋表面塑膠碎片在固定時間和空間下的分佈比例,進行採樣時必須將船速降到只有2節,放入水中後,必須定時一小時後隨即拿起。

兩種拖網的困難點不同,操作高速拖網時,因為船速並未改變,所以我們必須在傾斜的甲板,努力對抗船隻的晃動以及不時打來的大浪,在三個人合作下,將不鏽鋼製的拖網放入海中。有時半夜收網時,在周遭一片漆黑的大洋上,得一邊靠著頭燈燈光,將自己的確保環扣上,一手抓著船邊,一手拉著繩子幫忙把拖網從水中拉起。Manta則是需要5位夥伴協助,因為多了量測水溫記錄與時間掌控的工作,雖然在船速緩慢的情況下進行,但若在大風中航行,清楚傳達彼此的指令是件困難的事情。這次北太平洋渦流區調查,我們沿著兩條穿越線,一條由南至北穿越亞熱帶和亞極區渦流,另一條則是東西向穿越太平洋東邊的垃圾渦流區。歷經了亞熱帶到溫帶的大洋氣候,我們終於完成了17次的Manta拖網和21次的高速拖網採樣。

北太平洋渦流區的事實

透過了海水表面拖網的研究方法,我終於了解為什麼北太平洋渦流區被稱為「垃圾渦流區」。在拖網採集袋裡,我們發現了牙刷(由上面的標誌推測為韓國產品)、塑膠金剛、玩具錢幣、BB彈、筆蓋....當然還有數以千計的塑膠碎片!沒想到真有無數塑膠碎片漂浮在這片看似清澈湛藍的大海上,每天坐在船上盯著海看的我為什麼都沒發現呢!也許看多了陸地上隨地可見的垃圾,並不覺得這些細小的碎片有什麼稀奇,但仔細想想,在這3個多禮拜的日子裡,我們只看見過兩艘船,除此之外,只有一望無際的海洋和陪伴我們的海鳥,以及偶爾來到船邊的鯨魚與海豚;這的確是一個人類無法到達的世界角落,但我們卻發現這一袋又一袋的塑膠垃圾。而在一個風平浪靜的日子裡,船長決定開放太平洋游泳池,興奮的跳入水中的我,拿起手中的相機希望拍下這湛藍的清澈大海,卻發現漂過眼前的是一根塑膠繩和一顆顆塑膠碎片。原來太平洋上沒有垃圾島,其實是塑膠垃圾濃湯區!

各式各樣的魚類躲在魚網下,一不小心可能也會命喪於此

這些塑膠碎片到底對大自然或是人類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塑膠製品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相信有一些人已經看過,不管是信天翁、鯨魚、海龜都是受害者,因為誤食了塑膠無法消化,而不能再吃下真正的食物因而餓死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更令人憂心的是科學家發現,這些細小的塑膠碎片吸附了相當多環境中的有機汙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因此,經過海洋生物的誤食後,這些有機汙染物累積在生物體內,再經由食物鏈,累積至許多大型魚類或海洋哺乳動物體內,造成牠們體內環境賀爾蒙的有機毒物含量增加;在我們實際捕到的鬼頭刀和小魚胃中也發現許多塑膠碎片。

目前仍有許多的問題尚待科學研究釐清,例如:那些魚類容易誤食塑膠碎片以及誤食的比例;塑膠碎片在不同深度的分布量為何;以及海洋魚類或哺乳類誤食塑膠碎片後,這些毒物如何被消化和累積。因此,這次研究調查所捕撈到的樣本,很重要地提供科學家了解目前海洋汙染的現況。同時也透過海水的採集,了解在這片一望無際的大海裡,是否已經受到環境荷爾蒙的汙染。

除了細小的塑膠碎片,我們也用目擊記錄的方式監測及打撈大型海洋垃圾,由執勤的夥伴用望眼鏡搜尋海面上是否有不明物體,若有發現立即登記它的經緯度位置、外型描述,同時利用網子打撈,但如果垃圾太大就得用浮潛的方式撈起;在結束記錄前,剛好累積100件海上漂流垃圾;其中最多的就是各種形狀的漁業用浮球(其中一顆浮球還是來自大陸東北),塑膠容器和碎片、保麗龍、玻璃及塑膠瓶、以及廢棄魚網。但由於是用目擊方式搜尋海上垃圾,可能會因為角度或是光線忽略了可能存在的海漂垃圾,相信實際的數值會更高;而另一位同船的科學家則採集海漂垃圾上的生物樣本,希望能了解海漂垃圾對海洋生物分布的影響。(下週續)

※本文轉載自荒野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