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作假期志工筆記第三天:名副其實的「淌渾水」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生態工作假期志工筆記第三天:名副其實的「淌渾水」

2005年08月16日
作者:鄭百評(前電子報總編輯)

已經對著電腦整個晚上,卻什麼也寫不出來,累到腦筋一片空白,嗯,應該是腦袋裡一片「黃濁」,今天可說是名符其實的「淌渾水」,不只是我,所有人都累癱了。

今天的任務是把昨天在二仔坪、大屯兩個採集點收集到的植物移植到雍來廢礦場的生態池裡。早上所有志工分為陸師和水師兩組,第一組負責種植岸邊植物,第二組負責清除幾乎蓋滿池塘水面的李氏禾。

在下午移植的「種」頭戲,必須先將生態池的泥土整過、移走石頭、把底土踏實才能種植,男生們幾乎整個下午都不斷在深幾及膝的泥巴裡踏來踏去,每一次踩下去都要費上數倍的力氣將腳再抬起來,一不小心踩到深坑,可能整個人就埋了一半進去,到了下午要離開雍來的時候,我們骯髒的程度已經可以跟豬打滾相比,這樣在水池和泥塘裡工作了一整天後,收工時每個人都是灰頭土臉,累到幾乎說不出話來。

我被分配到的工作跟男生比起來算是羽量級的,就是拔除生態池外圈池塘裡的李氏禾,然而「拔禾」一整天還是挺操的,而且池塘的味道實在令人不敢領教。 李氏禾長得有點像田裡的稻子,以此得名。雖然它也是台灣原生種,不過因為生長容易,在這個池塘裡過於優勢,所以我們今天的任務就是要拔除掉一定數量的李氏禾,以免影響其他水生植物的發展。

「順著草莖往下探到底,拔起來尾端要帶有一節白色的莖,」負責分配工作的朱大哥邊講解還帶示範動作,他說,草根在泥底常結成一整塊,草拔了下禮拜又會再長出來,只是稍微抑制李氏禾的數量。

聽起來不難嘛!小學時候出公差也常拔操場上的牛筋草,然而池塘邊上可是暗藏危機,明明看起來是紮實的泥地,底下卻是一道隱藏的泥溝,許多人都落到陷阱裡,一腳跨進池裡,馬上就發現自己的腳已經深陷在泥裡,好不容易才拔起來,另一腳又踩進坑中,每個下來採訪拍照的協會工作人員,幾乎毫無例外地踏進水溝裡,幸好大家都穿了連身工作服,否則豈不是個個都成了泥菩薩,當最後終於上岸時,另一位志工怡君大喊「腳踏實地的感覺真好!」

我也這麼覺得。

一開始大家都像農人在稻田裡插秧一樣彎著腰拔草,但不知道是誰先開始跪在泥水裡拔草,大家也發現這樣其實比較省力,最後還有人索性一屁股就坐下來了,或坐或跪,泡在涼涼的水裡邊拔草邊聊天,其實還挺愉快的。

只是我們是跪在不要移除的骨莖草、燈芯草、水麻花等植物之上,張文賢老師看了很心疼:「被你們蹂躪掉的草數量比被拔的還多,」還嫌我們的效率太差,牽兩頭牛來速度都比我們快。

當然現場是沒有牛,但有很多牛便便,偏偏牛便便附近李氏禾長得特別好,整個上午幾乎都坐在它旁邊拔草,這可是我與牛便便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水被擾動時,那股「芬芳」也就跟著散發出來,看在張老師說牛便便附近生物多樣性最高的份上,也就秉著「歡喜做、甘願受」的精神忍耐啦!

拔了一天草之後,兩條手臂已經不太能高舉過頭,但看到本來長滿李氏禾的池面終於重見天日,還是挺有成就感的。雖然在黃泥裡跟草根奮鬥了一整天,全新的白手套也變成泥黃,然而一脫下手套,雙手依舊乾淨,就連指縫也沒有殘泥,終於見識到濕地這個天然濾水器的厲害。

而且芬蘭姐、李老師、秀如、怡彣、碧玲、怡君、譓如幾個人通力合作之下,拔下來的草簡直跟一座小山一樣,這些都將成為新種下的岸邊植物的肥料。

不過岸上組也很厲害,好像才一眨眼時間,本來光禿禿的邊坡就多了好多新植物,又過了一會兒,這些雍來的新居民馬上就有了五星芒蓋成的新家。

下午由講師呂理昌為我們解釋雍來廢礦場的歷史背景,經過呂老師說明,才知道原來陽明山是活火山,教科書應該改寫囉!

不知不覺間,太陽又已偏西,趕著在下山前得種下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工作人員Jerry翻過護欄放置浮島,一踩到泥地,水就幾乎淹到他的胸口,有的伙伴在岸上整理水生植物,挑出藏在根部的雜草,其他伙伴則再次「入池」將整理好的植物分區種下,當一切大功告成,大家合力在池邊砌了一塊告示牌,一一拍照留念。

在收拾工具準備回飯店時,滿身泥濘的伙伴故意到處向其他人「強索」擁抱,這次工作假期的階段性任務至此就算達成,然而後續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園方和張老師的工作室接手收尾。

今天雙手獲得了充份運動,明天要走魚路古道南段,就輪到雙腳好好表現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