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汗水的生態工作假期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植入汗水的生態工作假期

2005年08月18日
作者:張文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生態工作假期第二天,志工們在遊客團團圍繞下的二子坪池塘開始施作,於是,毫無預期地當起生態解說員,而他們才剛學會什麼是水生植物。

當隊伍散開各自去執行自己任務時,落單的志工立刻變成遊客的焦點,穿著連身工作服下池,一旁就是「國家公園境內禁止任意挖取植物」的告示牌。遊客彷彿像發現新大陸般發出:「原來池子這麼淺喔!」、「哇~這邊在施工嗎?」但他們最想知道的是:志工們在作什麼?只要稍微接近池邊施作、特別是靠近遊客步道的志工,一整個早上都被問了不少問題,例如志工蘇文智就這樣成為二子坪濕地的植物解說員,他對不斷追問的遊客說:「這是台灣水龍阿!蠻好認的,你看……」當蘇文智穿上連身工作服戴上工作手套後,被賦予的任務是採集台灣水龍,這些蒐集而來的三十到五十株將移植到雍來廢礦場的生態池,蘇文智眼神專注的尋找台灣水龍,沒幾下就採到五株。

志工忙著清除李氏禾。李氏禾雖然是原生種,但生長力旺盛,若無人力介入,會威脅其他水生植物的生存空間。  擔任國中老師的鄭茹月,不自覺地為一對母子講解她負責移除的李氏禾,也解釋著李氏禾雖然是原生種植物,但由於過於強勢危及到其他弱勢的植物族群,必須要將過多的移除。

他們都不是環境背景的工作者,更不是受過志工培訓的解說員,他們是參與陽明山植物種源保存計畫的勞動者,他們將自己這兩天零星學到的植物,及保育生物多樣性的觀念傳遞給前來詢問的遊客。

營隊第一天,透過兩位資深老師解說,一群來自台灣各地以及國際二十幾位志工,從濕地的種類、功能,開始認識不同濕地環境的水生植物,一張張圖片從眼前閃過,連筆記都來不及抄,只好盡可能拼命強記。前往二子坪路上,老師導覽陽明山的生態與沿途的動植物,導覽老師陳超仁指出,這些知識需要累積,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教給志工,但是對於生態的關係、與自然相處的道理卻必須藉此傳達給參與者!

那些來不及記憶的植物名稱,透過分工合作來進行,每位志工負責一到兩種植物,除了明白為什麼這些植物需要移植或移除,還要瞭解這些植物的生長環境,才能在偌大濕地中找尋到它的蹤跡。瞭解植物特性後,才知道李氏禾必須「拔起來尾端帶有一節白色的莖」才算數。有些志工就近與其他志工聊天、或是提前完成自己的任務後去支援其他志工,互相解說自己負責的植物,於是,對於水生植物的知識就慢慢累積起來。

必須要用正確的姿勢不斷地練習,等到身體很自然地出手,才是真正學會。陳碧琳說:「我都是做中學!」滿載著第二天學習收穫,第三天執行植種施作,大家來到雍來廢礦場,眼見生態池中遍佈著強勢的「李氏禾」,於是有十位志工投入李氏禾的移除,整個早上就在「彎腰、使勁、拔除」的身體動作中度過,工作看似單調卻是種植其他植物前最必要的工作之一。正在學習高爾夫球的陳碧琳認為,不正跟學習高爾夫球一樣嗎?必須要用正確的姿勢不斷地練習,等到身體很自然地揮出一杆,才是真正學會。陳碧琳說:「我都是做中學!」經過兩天施作,已抓到拔除李氏禾訣竅,不費力地順勢抽出根部,透過眾人努力,池裡終於有一番新氣象。

其實學習與大自然相處並不難,那些從手中滑過的台灣水韭、異葉水蓑衣、莞草……等等,難唸的植物學名透過專注的眼神就會烙映在腦海不會忘記,曾擔任一年實習老師的林怡彣說:「這些知識透過親身參與就變成自己的知識了。」知識不再是停留在書本的文字與圖片,這群志工邁出自己的腳步來渡假,伸出雙手來參與勞動,當他們下次再度來到二子坪、大屯自然公園,甚至是其他濕地時,就會想起他們曾照顧的水生植物,以及用不同視角親身感受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