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淺談昆蟲心理學〉 | 環境資訊中心
楊家旺

讀〈淺談昆蟲心理學〉

2012年02月12日
作者:楊家旺

2008.06.07霧峰

親愛的兒子:

我想我一定跟你分享過許多次法伯的一個重要觀點,那就是昆蟲的行為往往遵循本能而非思考。法伯設計了許多實驗來證明這件事,他讓我們看見昆蟲(尤其是蜂類)堅持本能行事,造成了無知的行為,藉此突顯祂們根本不會思考的觀點。

第二冊第10章,法伯又再次強調了這件事,並設計了非常具說服力的實驗。這一章,他提到了一個人,伊拉斯莫.達爾文(Erasmus Darwin),這個人不是寫《物種起源》的那位達爾文,寫《物種起源》的那位達爾文,我們習慣稱為查爾斯.達爾文,而法伯在這一章提到的伊拉斯莫.達爾文是查爾斯.達爾文的爺爺。

法伯說伊拉斯莫.達爾文的《動物生理學》提到一隻胡蜂,殺死一隻大蒼蠅,由於風大不利攜帶著飛行,於是胡蜂切斷蒼蠅的肚子、頭、翅膀,只抱著蒼蠅的胸部飛走,這樣可以大大減低飛行的阻力。法伯認為這樣的敘述裏,暗示著蜂類會思考,知道風大不利飛行時,透過肢解獵物,只攜帶最營養的部位,便能順利返抵家門。但真的是這樣嗎?法伯不以為然。

法伯認為伊拉斯莫.達爾文只憑一次偶然的觀察經驗便進行「合理」的推理是無法觀察到真正事實的,「應當反覆觀察,把觀察的結果相互核對,必須對事實進行質疑,尋究後續的事實,打亂事實間的連貫性。這時,只有在這時,才可以提出,而且還是十分有保留地提出某些可信的看法。」兒子,法伯在這裏告訴了我們作為一位昆蟲觀察家所需具備的嚴謹與細心是多麼強烈的重要。我們來看看法伯如何設計他的實驗吧!

實驗一,法伯趁一隻「剛砌好蜂房蓋子第一層的石蜂,準備尋找另一團灰漿來加固蓋子」時,拿針戳破已築好的第一層蓋子,石蜂回來後,發現蓋子破了,便將蓋子補好。實驗二,一隻正在建造蜂房的石蜂,蜂房才建造一半,像個小碗,法伯將碗底戳破,石蜂先修補好這個破洞才繼續祂的工作。實驗三,石蜂已產卵,並將蜂房封好,準備再去找泥漿加固封口時,法伯將這個蓋子戳一個洞,等石蜂抱著泥漿回來時,發現有個破洞,於是懂得先將洞封好再繼續工作。

兒子,法伯寫文章也真懂得故弄玄虛呢!以上三個實驗看起來,不就是石蜂很聰明,懂得變通嗎?這不就證明石蜂會思考嗎?法伯舉這三個實驗做什麼呢?砸自己的腳嗎?當然不是,精彩的還在後頭呢,你聽我繼續說明白。

實驗四,一隻正在採蜜的石蜂,將蜜放入蜂房裏,法伯在巢底戳一個洞,石蜂回來後竟沒有像實驗二一樣將破洞補上,而是繼續採蜜放入巢房裏,並任蜂蜜從巢底流光,為什麼會這樣呢?不旦如此,等到石蜂的採蜜工作「完成」後(其實蜜都流光了),祂竟然在沒有蜜的巢房裏產下卵,並將蜂房封好。(可是底下的破洞卻不去補,且裏頭根本沒有蜜,卵孵化後要吃什麼呢?)

法伯發現石蜂的工作是分階段的,在進行某一階段時,遇到這一階段的問題時,祂是知道該如何解決的,原因是祂正在依本能「專注」這件事,所以蓋蜂房時,蜂房破洞了,祂便會修補。然而一旦進行到下一個工序,例如採蜜時,祂就依本能專注採蜜,至於蜂房破洞,由於是上一個工作程序,因此對現在的祂來說,便無能為力了。這就是法伯一再強調的,昆蟲依本能行事,如果製造一些違反祂工作程序的偶發事件,祂「在心理上是無能為力的」。

第四個實驗做完,還不夠,法伯說:「反覆測試還不夠,還必須以不同的方式來測試。現在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檢查一下昆蟲的智力如何。我們把一個異物放到蜂房裡面。」採蜜階段,法伯在石蜂巢房裏放了五、六根麥桿屑,石蜂會一根根咬出來,丟到很遠的地方去,力圖保持蜂蜜的純淨。然而,等石蜂產卵後帶著一團泥漿要封閉巢房時,法伯將一根麥桿插入蜂蜜裏頭,這時,程序已進行到封巢口的動作了,因此,石蜂果然對這根麥桿視而不見,以致於封完巢口後,麥桿超出巢口一公分,祂也不管了。

法伯說:「本能的稟性是牠唯一的嚮導,在正常條件下,這個嚮導是可靠的,可是在採用人為方法進行實驗時,牠就被弄得暈頭轉向了。」換言之,法伯一再透過各種實驗,證明昆蟲依本能而不依思考行事,即使那些我們看似聰明的作法,也不過是本能罷了。

兒子,法伯真的是一位無與倫比的觀察家啊!達爾文說得沒錯。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