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雄水環境研究 荷蘭學者提建言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大高雄水環境研究 荷蘭學者提建言

2012年02月25日
摘錄自2012年2月24日客家電視台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高雄市政府日前邀請荷蘭水利及都市規畫專家學者,進行大高雄水環境的研究,並發表研究成果,荷蘭學者以都市計畫水文系統設計及水資源管理角度,提 出對美濃溪、高屏溪與愛河沿岸的觀察,並建議水利單位,應在美濃地區上游造林與闢建滯洪池,也可加高田埂的設計,讓稻田在大雨時,也能有增加蓄洪空間的功能。

經過5天的實地勘察研究,荷蘭水利學者為解決高雄的水患,提出大略方針,就是要以自然的方法將水留住,而不是用單純的工程將水排出去,讓水能夠與人共處,就會成為高雄的優勢。

荷蘭台夫特大學教授Han Meyer表示,第一點就是過去想要把這些水,快速釋放走的觀念,要轉變成就是,要原地駐留,然後要滯洪儲存的。

針對美濃地區的長年水患,荷蘭學者建議在上游植樹造林,興建大量滯洪池以蓄積水源,至於在平原方面,可利用廣大的水稻田,將田埂加高15到30米,如此就可以蓄積可能造成水患的水量,這個做法,也獲得國內治水單位的認同。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局長 張良平說,只有30公分的水深,但是整個加起來可能就是,好幾個水庫的容量,為什麼不好好利用,這種水稻的蓄洪空間。

高雄市水利局副局長 廖哲民表示,這個部分是以前沒有想到的,也就是說把一個田埂,或者是說這個池塘,把它抬高個30公分或50公分,這樣的話可以增加滯洪量。

另外在下游部分,荷蘭學者則提出使用綠色屋頂與地面,加深中正湖以增加蓄洪能力,修復沖積平原功能等治水方向,他們強調,在尊重大自然的前提下,必定可以發展出更適宜人居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