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核就限電? 環團指台電偽造文書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廢核就限電? 環團指台電偽造文書

2012年03月14日
本報2012年3月1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表示,台電刊登的新聞稿按照公務機關視為公文書,涉及不實刊登將提告。台灣若立即廢核,會有停限電之可能?311民間六千多人遊行訴求核電歸零,台電則發布新聞稿,表示廢核恐造成限電;而同日,核能學會以置入性行銷在聯合報刊登全版核電宣傳廣告。環團昨(13)日召開記者會反駁,認為台電所發布的新聞稿視同公務機關的公文書,內容涉及不實宣傳,影響民眾權益,揚言將依刑法第211條,提告台電。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表示,台電公司是公務機關,職員等同於公務人員,所發布的新聞稿等於公文書。3月11日新聞稿說「扣除3座核電廠之載電量將無法因應機組故障及定期大修,停限電機率高」,已涉及不實登載,將造成人民權益受損,包括未來核電意外和核廢料的傷害,以及現在過度投資造成電費上漲的損失,因此構成偽造公文書的要件。

方儉說,20年來核四廠沒蓋成,不但沒缺過電,備載容量則越來越多,可見台電投資在核四越來越多的經費是錯誤的投資。「核四把人民當提款機,用缺電、不安全來恐嚇民眾。」

日本災後經驗  廢核並未缺電

旅日作家劉黎兒表示,台灣的核電廠是全世界最危險的核電廠,只有台灣將核電廠蓋在人口密集之處,毫無逃亡效率可言。台灣的燃料池也是全世界密度最高,法國世界報指出,已創人類歷史上密度最高、最危險的紀錄。

劉黎兒說,災後日本政府也曾試圖恐嚇民眾必須使用核電,否則停電,但依賴核電能源高達31%的日本,去年9月只剩下11個原子爐,即使到了冬天用電高峰,也未缺電,現今日本已逐漸讓核電歸零,也未缺電。相對的,台灣才6個爐,發電量只佔11%,更沒有使用核電的迫切性。

台電常強調依法備載率須達到16%,但根本毫無法令依據,反觀日、韓等世界各國的備載用量只有8%就足夠,即使尖峰用電只需使用太陽能,劉黎兒說,「台灣廢核根本沒問題,即使今天廢核也可以。」台灣每天都新增20顆廣島原子彈輻射量,而燃燒後的燃料棒更增加一倍以上。

311核災周年,核能學會花錢買聯合報全版廣告(田秋堇立委辦公室提供)立委田秋堇則說,根據世界核能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的資料,全世界前十大危險核電廠,台灣核電廠囊括4席,連核四尚未運轉都被列為危險電廠。他感慨,311數千人上街頭只博得新聞一塊小小的版面,而台電卻用人民的納稅錢刊登這麼大的廣告,說不用核電會缺電,「只能以恐嚇、詐欺、取財來形容這種行為。」經新頭殼(newtalk)記者查證報導,該廣告是由核能學會向聯合報購買,而核能學會的團體會員包括原能會、原能會核研所、台電、原能會放射性物料管理局、國立清華大學、三軍總醫院等政府機構。

核電輻射不安全多篇論文已論及

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說,核電是獨佔系統,沒有競爭,要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不是自由市場經濟,也沒有民主機制,未曾透過公投詢問民眾是否要興建,輻射安全也沒也告訴民眾。

徐光蓉表示,根據一份科學期刊過去幾年針對15個使用核電的工業國家、41萬工作人員研究指出,過去輻射劑量與癌症有直接相關,這些人是處於1.52微西弗的低劑量輻射工作環境,證明低劑量輻射對人體的影響,台電卻未告知。美國也發表過低劑量輻射對人體有影響,而且接近輻射的人,兒童比成人更敏感、女性比男性危險。2002年的研究也顯示,位於正常運轉的核電廠下風處居民,核電廠關閉後,附近兒童罹癌的比例明顯下降。

核災賠償:拿自己口袋的錢賠自己

「日本核災後,美國歐洲和國際原子能總署都建議疏散範圍為80公里,如果是核一、二、四廠,已經到了新竹,」徐光蓉質疑這些人不擔心是因為有綠卡楓葉卡嗎?「而我們這些沒有綠卡楓葉卡的人卻定期交電價、納稅讓他們蓋核廠,台電虧損還要提高電價,這是甚麼道理?」

徐光蓉接著說,即使「核子損害賠償法」賠償提高也沒意義,「提高還是從自己的口袋裡拿出錢來,自己受害了之後,還自己拿出錢來賠自己。」

田秋堇也指出,東電在核災發生後,必須對災民進行賠償;但台電不像東電是民營公司,而是國營公司,最後也是拿人民自已的錢來賠償。

不該讓民眾用電沒選擇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出6頁說明,祕書長崔愫欣說,環保團體並不如台電所言提不出數據,只是沒有錢登廣告、沒有媒體願意刊登。

他說,民眾走上街頭,就是要讓一般民眾聽到不同的聲音,而國家卻拿大筆預算提供不實的資訊、不斷透過媒體洗腦。「很多民眾會說很害怕核電,不希望有核三,但是沒有電怎麼辦?」他問,「為什麼要讓民眾陷入這種情境,而不是告知民眾是有選擇的,台灣不缺電?」

台電目前仍不願意針對核能用電召開行政聽證會,將所有正反意見資訊公開,留下歷史紀錄。田秋堇表示,行政聽證會之召開必須由行政部門提出,之前立法院雖有要求,但遭國民黨立委否決,因此無法召開。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