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13日
摘錄自2012年4月12日自由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經歷2004年南亞大海嘯的慘痛教訓,總部設在美國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11日在印尼亞齊省強震後順利發出警報,顯示各國在南亞大海嘯後耗費鉅資共同建立的新海嘯預警系統,已在這次地震中發揮作用。
1949年成立、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負責管理的PTWC,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偵測太平洋火環地震帶(Ring of Fire)和美國西岸的地震和海嘯,但在2004年時,印度洋周邊國家並無這類機制。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跨政府海洋委員會」(IOC)監督下,印度洋國家共成立26個新的國家級海嘯資訊中心。新的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包括一套經過改良的地震網、一套覆蓋整個印度洋的即時海平面監測網,以及3套深海壓力感應器,可在海嘯能量衝出深海時偵測其信號,海面上還有可偵測海嘯的浮標。此外,德國、日本及美國等國也協助該地區沿岸海潮觀測站進行升級。
雖然這套預警系統可迅速正確地將地震活動及海平面變化傳達給專家與官員,但要對一般民眾,特別是偏遠地區居民發布警報,卻較為困難。泰國已在6個府(省)沿岸地區架設62 部警報器,每個警報器都可向內陸兩公里範圍內的居民發送警報。 此外,幾個容易遭到海嘯侵襲的國家,也建立了手機簡訊及網際網路警報系統,能讓更多民眾在第一時間掌握逃命的先機。
該署指出,由於日本使用替代能源,且電力需求降低,「福島核災後,發電用的石油需求每日增加約14萬5000桶,約為先前預估的一半。2年的展望取決於閒置核能廠是否能重新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