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的希望綠絲帶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朝鮮半島的希望綠絲帶

2012年04月26日
作者:Lisa Brady(美國博伊西州立大學歷史副教授);翻譯:李楊

朝鮮半島中央有一條東西走向的綠色細帶。從衛星圖像上看,這條蜿蜒曲折的條狀地帶剛好與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邊界重合。在朝鮮半島西部,細帶兩側的視覺衝擊尤其強烈:一邊是首爾灰濛濛的水泥建築,另一邊則是開城南部毀林後留下的褐色荒地。在半島的東邊,綠帶與太白山脈融為一體,幾乎分不出邊界。

 

图片来源:Bret Saalwaechter

但回到地面上,這條植被茂密的狹長地帶則是一條無法逾越綠色屏障;包圍在其兩側的層層圍網都頂著怖人的鐵絲圈,零星分佈的觀察哨所更是由全副武裝的士兵嚴密把守。很難想像這樣一片處在暴力夾縫中的土地會充滿生機。但事實上,在這片韓朝之間的非軍事區(DMZ)棲息著上千個在朝鮮半島的其他地區已經滅絕或者瀕臨滅絕的物種。對於很多動植物來說,非軍事區是最後的避風港,而正因為如此,很多致力於保護朝鮮半島豐富生態遺產的人士紛紛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這片土地上。

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持續衝突之後,曾以「錦繡山河」著稱的朝鮮半島如今飽受自然環境破壞之苦。面對列強對朝鮮半島資源的爭奪,20世紀初的朝鮮危若累卵。1905年到1945年,日本佔領朝鮮。他們對礦產等資源的野蠻掠奪造成了嚴重的毀林、污染和環境退化。

至少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砍樹燒柴和開荒種地導致半島山區土壤嚴重侵蝕,加劇了江河、溪流和湖泊的淤泥聚積。1950年到1953年的朝鮮戰爭波及整個朝鮮半島,到處都有城市、道路、森林甚至是山體被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堪稱瘋狂的工業化更進一步破壞了半島生態環境的健康,帶來了空氣、水體和土壤的污染。

在這樣的背景下,非軍事區生態系統的健康與韓朝兩國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朝鮮半島非軍事區創立於1953年韓朝停戰談判。它是這個世界上最危險,同時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對於人類來說,這片土地上的上千顆地雷和兩側嚴陣以待的上百萬士兵意味著危險和死亡。但讓人類避之不及的力量卻讓這片400平方英里的土地成為了其他物種棲息繁衍的天堂。丹頂鶴和白枕鶴都是非軍事區中最有名也最常見的居民。除此之外,這塊重兵保護的地區還生存著將近100種魚類,約45種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以及超過1000種昆蟲。

科學家估計,非軍事區中生長著超過1600種維管植物和300多種蘑菇、菌類和苔蘚。陸地和水中生活著韓國青羊、亞洲黑熊、麝香鹿和斑海豹等珍惜哺乳動物物種。就連被認為自日本佔領以來就已經絕跡的老虎,都曾被人目擊在非軍事區的山間散步。

在很大程度上,非軍事區的物種多樣性豐富的結論是在科學工作者對非軍事區南側平民統制線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推論得出的。雖然這些研究並不完全準確,但非軍事區生態多樣性的巨大潛力已經足以促使許多人採取行動。

過去60年中,韓朝之間時斷時續的緊張局勢曾多次接近爆發的邊緣——從1974年韓國發現非軍事區地下朝鮮挖設的突襲用地道到2010年朝鮮炮擊延坪島——非軍事區的生物多樣性能否延續也隨之成疑。保護非軍事區的生態和文化財產迫在眉睫。

許多韓朝兩國人士共同關心的問題便是韓朝統一後非軍事區的去向。兩國一旦統一,非軍事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樣一來兩國邊界地區的各種生態體系也必然受到威脅。

無論是在韓朝兩國還是在其他國家,都有很多人希望通過在非軍事區現址上建立同等大小的永久保護區,防止非軍事區的生態財富在韓朝統一後被破壞。已經提出的解決方案包括在非軍事區內部和沿線建立一系列專屬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和生態教育,以及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遺產。

目前已經有兩個計畫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即分別位於漢江河口附近以及非軍事區以北鄰近朝鮮元山的安邊平原的兩處鶴鳥保護區。前者覆蓋了非軍事區整個西部邊界地帶,向南一直延伸到首爾,每年都會有超過1000隻白枕鶴來此過冬。國際鶴類基金會的喬治•阿奇博爾德與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的金漢圭(音)通過科學研究確證,這一地區對於鶴類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韓國政府也於1976年正式指定這一地區為國家級名勝區。

位於安邊平原的第二片保護區作為白枕鶴和丹頂鶴的越冬之地,可以對非軍事區內鐵原盆地和半島西海岸等越冬區起到補充作用。自上世紀90年代建立之始,安邊平原的保護區專案就在國際合作下進行,吸納了來自東京高麗大學、平壤國家科學院和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

安邊保護區項目與當地農民合作,共同恢復水濱區、草地和森林棲息地,證明了人類和鶴鳥可以和諧共存。該專案已經得到了朝鮮政府的批准,它使科學家和農民得以創造一種環境上和經濟上都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讓鶴鳥和人類都受益。

生態旅遊和生態教育也正在取得進展。韓國旅遊官方網站上提供到非軍事區南部「和平生命區」旅遊的機會。韓國旅遊部門為「和平生命區之旅」製作的旅行指南包含大量介紹該地區自然美景的圖片,並將非軍事區宣傳為「當今世界最後一片原汁原味的冷戰邊疆」、「一個和平之地」。

撇開行銷和宣傳的因素不談,這條旅行線本身證明了韓國政府願意促進並支持保持非軍事區生態可持續性的努力。類似地,加圖立大學和聖公會大學2010年初聯合開設了一門名為「非軍事區生命與和平」的課程,關注朝鮮戰爭的歷史、非軍事區在媒體中的形象以及當地的社會和生態環境。

或許最為全面的方案還是將非軍事區和附近地區作為單獨的生態保護區和文化景點永久保護。為此,數個國際和韓國本土非政府組織一直致力於提高兩國民眾對非軍事區的認識,並獲取民眾的支持;此外,他們還與韓朝兩國政府密切配合,以期兩國能正式認可非軍事區在環境上和歷史上的重要性,並最終將該地區劃作跨國和平公園和加以保護。

非軍事區論壇是參與上述行動的重要組織之一,其成立時間早於很多同類機構。該組織的使命是「支持韓國非軍事區獨特生物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將其由戰爭和分裂的象徵變成人與人、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榜樣」。非軍事區論壇每年召開一次大會,對公眾進行非軍事區歷史和生態重要性的教育。

該組織的首要和長期目標是獲得韓朝兩國政府的批准,並最終為整個非軍事區和周邊地區申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這個跨國的自然公園將包括西海的水生態系統、漢江河口和低地平原、太白山脈的高海拔山區以及東海的潮汐區,幾乎將整個朝鮮半島各地的生態系統均涵蓋在內。屆時這個生態保護區的總面積將超過400平方英里。

如果說非軍事區的存在時刻提醒著韓國和世界各國的人們意識形態和軍事衝突的深遠影響,那麼它同時也象徵著新一代人為了重振韓國生態環境所做的努力。戰爭是人為的悲劇,但我們只要能從可怕的損失中接受教訓,就能見到生態健康和相互合作的曙光。朝鮮半島政治的過去和生態環境的未來緊密相連。非軍事區已經成為了一條希望的綠絲帶,代表了朝鮮半島健康、和平的未來。

相關文章:

中國核能將走向何處? 2011年3月17日

動車事故對中國核電規劃的警示 2011年8月10日

馬克•萊納斯訪談:核能仍是綠色選擇 2011年3月29日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發表日期2012年4月13日,原文刊載於Solutions雜誌。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