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珊瑚礁總體檢團隊25-27日前往蘭嶼進行調查,體檢結果顯示三個調查點珊瑚覆蓋率多屬「一般」程度,而珊瑚礁指標性魚類數量稀少,顯示過漁的情形正在全台灣蔓延著,連小島也無法倖免。
隨著夏天的腳步越來越近,蘭嶼也漸漸熱鬧起來,趁著萬里無雲的好天氣,調查小組分別在北面及西面三個點坦克岩、土地公廟及椰油港外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蘭嶼活珊瑚覆蓋率除椰油港外僅20%,屬「劣化」程度外,其餘調查點皆達25~35%,屬「一般」程度。
不見大魚 多為小體型指標物種
去年在母雞岩曾發現少數珊瑚受黑棉病感染現象,在這三個點則沒有觀察到。指標性魚類只發現少數體型較小的魚類-鸚哥魚、石鱸及笛鯛等。而椰油港外活珊瑚覆蓋率雖較其他地點低,蝶魚數量為每一百平方公尺13隻,卻是調查點中最高,推測可能原因為此點屬浮潛餵魚區,因而吸引眾多魚類靠近。指標性無脊椎動物以海膽數量最多,硨渠貝數量不低,但個體體形偏小,而三個調查點共六條佈線中僅發現一隻龍蝦的蹤跡。而在坦克岩5米及10米處分別發現少數幽靈漁網及釣魚線,屬低度環境衝擊。
志工熱心參與珊瑚體檢
本次調查共有九名志工共同參與完成,第一次參與珊瑚礁體檢的志工張肯寧表示,從前從事休閒潛水時並不會去注意海膽、海參等有分這麼多種類,更不會在意他們的生態地位,此次活動增加了很多知識;曾參加過2011年小琉球珊瑚礁體檢的陳順興認為蘭嶼遊客數量較少,但仍可發現垃圾汙染的問題,所幸數量不多;連續四年參與體檢活動的陳玄州教練表示,活珊瑚覆蓋率偏低可能是因為今年調查點多分布在西面,易受颱風侵襲影響有可能因為前幾年受莫拉克颱風影響,而珊瑚還未從風災影響中恢復所致。
活動結束後,科學指導員林育朱也讓志工了解到指標性物種及大型魚類較少的原因,多半是因台灣的海鮮文化所造成,希望參與志工向身邊的人多宣達正確觀念,以保台灣海洋永續發展。
珊瑚礁體檢活動將於六月份持續在東北角展開,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參與,詳情請見台灣珊瑚礁總體檢部落格 http://reefcheck.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