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惟護祖厝,高雄救歷史:拒絕「砍一半」老屋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內惟護祖厝,高雄救歷史:拒絕「砍一半」老屋

2012年06月18日
作者:Munch

道路即將貫通內惟李氏祖厝,在長期的搶救行動之後,似乎撼動不了高雄市府的意志,任由一棟充滿歷史光輝的建築,就此消失。

談李氏祖厝,必須瞭解內惟開發歷史,在高雄發展源起的重要性。在高雄尚未被成為港都之際,皆為馬卡道族領域。根據日本學者伊嘉能炬研究,1661年明鄭時期驅逐荷蘭人後,大量引入閩、奧墾民,陸續南下進入高雄地區開墾。

內惟,一個高雄開發的原初。

最早,明鄭時期軍屯左營,墾戶進入鼓山,以散居模式,前進打鼓山下的內惟濕地,在濕地、埤塘形成的廣大草漯地,墾殖開闢農地。當地最早泛稱龍水渡,明鄭末期已有大竹里地名,直到1764年清代開鑿內圍陂,內圍埤的名稱,才成為現今內惟的來由。

在內惟墾戶中,李氏墾戶是大家族,現今內惟李氏祖厝建於1916年,有著祭祀太陽公的特殊信仰。但是,民間一說太陽星君聖誕定為3月19日,其實是為悼祭明末崇禎皇帝煤山自縊,為逃避清室耳目,托辭祭祀太陽星君,在台南有少數明鄭時期隨軍移墾的居民,至今仍祭祀太陽公,顯現移墾歷史的久遠。

所以,探討漢人進入高雄開發之初,左營、鼓山、旗津成為重要的源起之地。但是,隨著時代變遷,房屋改建、地形改變,在現今土地上能找到舊日歷史,除了城門、堡壘,民居街道已不多見。

但是,最糟是一再的道路開闢,破壞僅存老屋,挖壞許多歷史的紋理。

旗津地區因為後期的開發,以及道路闢建,挖掉許多老屋,現今除了旗后砲堡,已經看不見當初民居的開發歷史。

左營地區原本在左營城外,留有一片店仔頂的老屋區域,曾是左營開發最熱鬧的民居處所,裡面有一道最長的古厝護龍,並且一處被懷疑是宮學(清代孔儒大學)的所在地。卻在2006年。同樣因為一條道路闢建,硬生生拆掉老屋,打通一條三十年前規劃的無尾道路。

現今,店仔頂區域充滿太多「砍一半」老屋,那道最長的古厝護龍,僅剩三分之二,市府還荒謬的以玻璃展示牆壁殘蹟,表達老屋的珍貴歷史。

更諷刺是,將這條破壞歷史的道路,命名為左營歷史步道,讓後世之人走在路上,看著破敗古厝,瞭解一個短視政府破壞歷史的無情。

內惟地區也是相同殘狀,步行內惟聚落,已經看不到太多古厝,殘存下來的也很多是「砍一半」古厝,荒謬的聳立街道。

更諷刺是,號稱於高雄陳中和古宅相較的李氏古宅,也一度面臨開路,差點削掉半邊,又成「砍一半」建築,所幸後來保住,先今留下珍貴歷史。

現今,李氏祖厝面臨開路危機,但是危機不只是李氏祖厝一棟,而是祖厝所在附近建築,幾乎已成為內惟地區,唯一可以看明清開發時代的殘存建築群,歷史意義不只是內惟開發之始,也是鼓山開發之初,更是高雄開發的源起歷史。

以一條早期不顧歷史紋理的規劃巷道,硬生生破壞高雄珍貴殘存的歷史遺跡,以往在忽視台灣的政權下,粗暴以難已追究,現今在講求保護台灣歷史文化下,又如何重蹈覆轍,顯露粗暴的文化思維。

在日本,同樣面臨開發破壞,同樣有老街區狹小擁擠問題,解決消防問題,利用空地下設消防池,兼具滯洪。到現今,日本人已經十分瞭解這些破敗的老屋,就是一個城市的歷史,甚至在改造之後,又是一個新的歷史景點,成為地域再生的動力。

以聞名的北國街道,何嘗不是一度拆老屋,蓋上新建屋營生,但是在地區沒落後,一棟老屋的再造,吸引觀光人潮,竟成當地再生的動力,隨然老屋所剩不多,參雜新建築其中,居民、政府還是一棟棟修,因為他們瞭解那是城市獨特的歷史,也是未來發展的希望。

在高雄,不乏新建高聳的現代建築,樣貌和台北、紐約沒有不同,但是對於歷史記憶,如何在新建築之間,保留僅存老屋,讓後代瞭解一座城市的源起,以及一路顛簸的歷史。

內惟救祖厝,不是搶救一棟老屋,而是搶救高雄即將全面消失的源起故事,讓人記憶、親近一座偉大城市的原初樣貌。

道路已開到祖厝門後,需要更大的動力,守護每一處殘存的台灣珍貴歷史,請關心內惟李氏祖厝的保護行動!

 

※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