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卵蜂虻〉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副刊

讀〈卵蜂虻〉

2012年07月15日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W:

今天讀昆蟲記第三冊第八章的〈卵蜂虻〉,得知卵蜂虻的幼蟲取食高牆石蜂的前蛹期,取食方法和技巧實在高超。法伯這麼形容卵蜂虻的進食:「這種進食、離開、再進食,如此方便,一會兒這裡,一會兒那裡,在犧牲者被耗乾的那一點上始終不留傷痕。這僅僅向我們說明,卵蜂虻的嘴裡沒有大顎鉤,來植入並撕裂皮膚。」神奇的地方就在於卵蜂虻可以在完全不傷害高牆石蜂的前蛹、不造成高牆石蜂的前蛹任何傷口,且不讓高牆石蜂的前蛹,在肉質腐爛的情況下,從任何地方、任何地點斷續進食。法伯說他「在放大鏡下謹慎地檢查,看到皮膚都是完好無損的。

卵蜂虻的幼蟲究竟是如何能夠不造成任何表皮傷口而能吃到高牆石蜂的肉呢?這簡直有些隔空取肉的感覺了。卵蜂虻的幼蟲,讓高牆石蜂前蛹裏的肉,穿過表皮,進入自己的體內,真是太了不起了。法伯說:「卵蜂虻不像其他食肉幼蟲那樣咀嚼牠的食物;牠不是在吃,而是在吸吮。……要我找一種方式來稱呼這圈我不曾見過的消化口,我只能想到吸盤這個詞。牠的攻擊就是一種簡單的接吻,但那是一種多麼惡毒的接吻啊!

卵蜂虻會選擇前蛹的原因是,卵蜂虻不像那些狩獵蜂一樣,具有麻醉的螫針。因此,如果卵蜂虻的幼蟲咬一口高牆石蜂的幼蟲,肯定會被高牆石蜂幼蟲的扭動所傷害。於是,卵蜂虻的幼蟲選擇了高牆石蜂準備化蛹前的靜止期來進行攻擊,這時高牆石蜂不會再有任何動作,所以能確保這時的攻擊是安全的。

更特別的是,卵蜂虻將高牆石蜂吸食完畢並化蛹後,卵蜂虻的蛹是會動的,不只會動,還變成一種工具。因為卵蜂虻的成蟲無法從高牆石蜂堅固的巢穴裏挖掘出來的,所以卵蜂虻的蛹就變得異常奇特,擁有「犁頭、鑽頭、鉤、叉,以及其他在我們工業中沒有類似的、在字典裡也查不到名稱的工具。」卵蜂虻就是利用這個蛹來鑽出高牆石蜂的巢穴。W,我是第一次聽說昆蟲的蛹會移動,還作為一種鑽掘的工具。我知道有些蛹被碰觸到,會扭動或甩動蛹體以驅避天敵,但我從來沒聽過,更沒想過,蛹還可以當作一個會移動、會挖掘泥壁的階段性工具。昆蟲世界真是無奇不有啊!許多時候,我也實在佩服法伯,在他那個科技遠不及現代的情況下,竟能觀察得那麼仔細和精準,實在是不可思議啊。

我一早讀完法伯這一章的描述後,一天的昆蟲心情都被啟發了。我幾乎又花了完整一天的時間在觀察昆蟲。同時,我的心情也都保持著觀察昆蟲的熱度,一整天只單純想著觀察昆蟲別無其他,行動上也確實如此,純然享受著發現昆蟲、觀察昆蟲、給昆蟲拍照的狀態。我今天當然拍到了不少奇特且美麗的昆蟲,W,我就分享其中三張照片給妳看,讓妳也能感受一下雨林所孕生的昆蟲是如何的迷人。

在婆羅洲,讀〈卵蜂虻〉

第一張照片是一隻觸角如鳥羽的蛾,我想,祂一定是雄蛾,具有異常敏銳的嗅覺,能夠偵側到很遠很遠地方的雌蛾所散發出來的性費洛蒙。

_在婆羅洲,讀〈卵蜂虻〉   

第二張照片則是一隻體型頗大的椿象,祂前胸背板上的那對側角,讓祂像個身著盔甲的武士,我想,許多鳥類一定不敢以祂為食。

_在婆羅洲,讀〈卵蜂虻〉第三張照片是一隻小灰蝶,祂後翅末端有兩對小突鬚,停憩時會上下波伏,好像祂的頭是在這一端而不是另一端。我想,鳥類肯定也會這麼錯以為,據說,這兩對小突鬚因此成了千鈞一髮之際,小灰蝶護身保命的重要特徵。也就是當鳥類誤啄了小灰蝶翅末的小突鬚時,小灰蝶會立即反應,迅速飛逃離去,藉此保住一命,留下以為準確啄中蝴蝶頭部的鳥類愣在那邊。

雨林的昆蟲,多是台灣沒見過的,除了帶來新奇感,祂們本身的造型奇特、偽裝高超、擬態逼真、避敵精技……,就足以讓昆蟲觀察家入迷至深,且無法自拔了。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