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10日
摘錄自2012年7月10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院士指出,相對於台灣其他地區,台北盆地出現熱浪(超過36度)的頻率較半個世紀前增加1倍,而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主因並非全球暖化,而是高密度開發形成的都市熱島效應導致。
中研院環變中心研發團隊分析,台北自1960年以後,每年出現36度以上極端高溫天氣逐年增加;1960年每年4到5天,現在每年10天,50年來增加1倍。研究團隊認為,這種現象並非受到全球暖化影響,而是跟都市熱島效應有關。
他說,典型熱島效應造成的增溫效應,應是白天、晚上氣溫都上升,但台北過去半世紀的白天均溫增加不明顯,反倒是夜晚均溫較半世紀前增加2度,「晚上增加2度,這是很大的數字。」,這是因為台北高樓大廈林立和大量柏油路面,入夜後,把白天吸收的熱量全部釋放出來;隨著開發密度越高,釋出的能量也越多,造成夜間均溫大幅上升。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龍世俊指出,台北夏季出現35度以上高溫屢見不鮮,有必須評估連續熱浪可能對戶外工作者造成的安全威脅;也要考慮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等對高溫適應能力較差的民眾的健康衝擊。
龍世俊強調,中南部出現35度以上高溫不那麼頻繁,但農夫等戶外工作者很多,長時間在酷暑下工作,不必到35度高溫也可能造成身體不適,有必要因地制宜,訂定不同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