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重建三週年,一場蘇拉全歸零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八八重建三週年,一場蘇拉全歸零

2012年08月09日
作者: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

八八風災時的六龜新開八八三週年的前夕、8月1日是台灣原住民族日,用以紀念原運先驅流血流汗,透過街頭抗爭或投入體制等方式,爭取了原住民正名、原住民族基本法等攸關原住民族尊嚴與權益的歷史。然而就在今年的原住民族日,台灣各級政府卻在颱風來襲時展開汙名化與誤導社會的撤村政策,不但重蹈其莫拉克重建政策的迫遷思維,亦再度呈現其面對全球氣候常態異常的措施粗貧。此外,經過三年的抗爭,家園重建未果的原住民鄉,如高雄市桃源區,所修築的涵管便橋、削山便道、臨時車道等等,全部在颱風中付之一炬,居民又回到三年前有家歸不得、有需卻無法下山的窘境。

迫遷政策化

由於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條例的條文及相關措施,有造成部落遷離、永久屋離鄉、原鄉零重建的狀況,營造出迫遷的政策本質,以致於災後三年來不斷的受到來自部落族人的控訴。以高雄縣桃源鄉為例,整個原鄉重建方針有誤且進度牛步,重建工程形同虛設,讓部落族人每遇豪雨便橋段路崩,而本次蘇拉颱風更是讓整個環境回歸到八八水災的狀態,勤和部落以上的交通完全受到破壞。三年來的生活不便以及撤村的驚恐,持續形塑迫遷的氛圍,因著實質重建未完成而將延長兩年的重建條例,恐怕也將其迫遷內涵根植到整體台灣未來面對天災的政策思維裡頭,原住民族將逐漸遭到政策性的家園剝奪。

撤村汙名

在今年原住民族日,以及八八三週年前夕,政府為因應蘇拉颱風的侵襲,搬出一貫的「撤村」命令,這與三年來各部落所推動的在地避災措施大相逕庭、背道而馳,甚至在媒體的大幅報導下,不分原住民部落與否,亦不分各部落環境條件,讓部分村落受到土石侵襲的畫面,變成社會對所有部落環境的印象。均一的撤村命令,造成了部落的汙名化,這也是促成前述迫遷政策的偏誤觀點之一。

重建訴求

在八八災後三週年的今天,政府紛紛辦理粉飾太平的紀念活動,更罔顧三年來的諸多爭議而將侵權政策延續兩年,來自災區的怒吼,期能在各界媒體的協助中從政治口水新聞堆裡登高發聲,我們有幾項主要訴求,期待政府終能聽見:

一、要求修改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等涉及迫遷的相關規範

重建條例缺乏中繼安置機制,強調所謂一步到位的永久屋政策與強制遷居的圖便手段,衍生土地爭議與文化衝擊。如今蘇拉颱風災後,花蓮縣傅縣長以「一步到位」作為應災的政策,而
重建條例再延兩年,重建條例與相關措施中各項侵害原住民族權益的政策恐成為行政機關便宜行事的教條。

二、確實規劃永續性重建措施,加速災區重建進度

台大柳中明教授表示,氣候異常恐不再讓人意外。那麼為了讓居民安居樂業,諸多基礎設施則必須具有永續性的規劃思維,特別在山區原鄉,不應為了觀光風景區而繼續開發,也不應迫
遷部落而一再地只施作臨時性的重建工作,如高雄三原鄉等地區。

三、加強在地避災措施,建立永續性原鄉共管與水保機制

社區居民若有向心力、組織行動以及適度的演練,加上預防性的物資準備,當災害發生時,便能在第一時間有充分的應變能力。三年來災區的原住民部落多有籌備與演訓,而日本311海嘯
事件我們也可以看到百姓平日的演習訓練所帶來的應災能力。在蘇拉颱風中我們又再度看到各級政府唯一的「撤村」策略,而三年來卻缺乏積極的在地避災政策,讓居民參與地方調查與
管理,只有繼續剝奪居民與土地的關係,讓人感到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