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珊瑚礁總體檢在台東杉原進入了第四年,潛水組志工在杉原灣的中礁,也就是法院判定違法的美麗灣渡假村位置正前方,以及刺桐部落南邊的南礁各進行100公尺穿越線進行調查。令人擔憂的是,幾乎任何一種象徵珊瑚礁生態系健康的指標性魚類,都不見蹤影。
經過調查及分析發現,杉原灣中礁及南礁的活珊瑚(硬珊瑚及軟珊瑚總合)覆蓋率分別為27%及56%。中研院珊瑚生態與演化實驗室科學指導員楊明哲指出,中礁活珊瑚覆蓋率跟2009年比起來下降許多(從38%降至27%),且可能受到沈積物影響,觀察到不少泥沙覆蓋在珊瑚上的現象。南礁的活珊瑚覆蓋率比去年稍為增加(由50%增至56%),就此而言,南礁猶保持在健康的狀態。
但令人擔憂的是,兩處礁區幾乎皆沒有發現任何珊瑚礁生態系健康的指標性魚類,例如蝶魚、石斑、鸚哥魚…等,僅在中礁發現一尾笛鯛。而在指標性無脊椎動物方面,調查過程也幾乎沒有觀察到,只在南礁發現少量魔鬼海膽(每100公尺0.25隻)及硨磲貝(每100公尺0.75隻),調查結果令人不禁憂心杉原灣珊瑚礁生態系,受到相當程度的環境或人類衝擊。
珊瑚礁體檢團隊研判,美麗灣飯店及其超過100公尺的水泥游泳池完工後,原有海岸環境被嚴重破壞,原本沙灘今成了人工設施、建築,有著固沙作用的濱海植物馬鞍藤受到人為侵擾也已消失,飯店前僅存的沙灘,更混合了建築混泥土及外來泥沙。這些人為改變,是否造成原有沙灘的沙子無處可去轉而沈積於海中覆蓋珊瑚礁?或者是工程泥沙、外地移入土壤、野溪不當水保工程的泥流,沈積覆蓋於珊瑚礁上,導致活珊瑚覆蓋率變少?
上述問題都需要更進一步研究,但對照美麗灣飯店環評書提到珊瑚礁區距離人為干擾區域甚遠,評估開發行為對珊瑚礁影響僅為輕度的敘述,美麗灣環評書內容恐有違事實。歷年調查皆確認中礁距離海岸只有短短80~100公尺,而非環評報告書中地圖標示的數百公尺遠,由此可見美麗灣開發案對脆弱的中礁產生的威脅十分關鍵。
今年共有15位志工參與,除了台東大學學生、刺桐部落居民、各地前來的志工外,還加入了法國及美國的調查成員。
遠從新竹而來的潛水志工謝以力表示,目前我們對海底的原住民-珊瑚礁生態系的瞭解太少,能協助累積長期生態數據,以進行海洋保育工作,是很有意義的事。法國志工Lauriane說,這是她第一次來到杉原,她覺得這裡非常美,擁有國際級豐富的海洋資源與文化,希望破壞能停止,否則將是難以挽回的悲劇。
除了潛水組志工外,另有一組人馬在烈日下沿著海岸默默淨灘,這是響應國際淨灘行動(ICC),依據國際調查方法,清除海灘上及海底的各式廢棄物,並將海洋廢棄物分類並紀錄數量,分析海灘廢棄物的組成。
短短兩小時淨灘組志工就撿拾到好幾袋的垃圾,包含一台電玩Game Boy,其他還有烤肉架、塑膠碎片、紙袋、塑膠袋、鞋子、打火機、菱形網、鋁箔包飲料、玻璃瓶、塑膠飲料瓶、香菸、保麗龍、釣具等,杉原總體檢在地負責人黃苑蓉表示,這些資料將回報國際淨灘組織,希望民眾從事親海活動時,別再留下危害海洋的垃圾。
協助珊瑚礁體檢的刺桐居民談起在杉原灣喜見海龜的往事,追溯30多年前的回憶,當時海龜大量從杉原灣上岸產卵,小海龜孵出後再度回到大海,過程與畫面居民歷歷在目;然此番榮景今已不復,近年屢次紀錄的,換成是死亡的綠蠵龜。阿美族稱海洋為冰箱,阿美族男性更擅長以八卦網捕魚,但長年在地的部落居民表示,往年杉原灣還能捕撈到豐富漁獲,如今來回再多趟也捉不到幾條。原本生生不息的健康海洋,成了人們心中不可回的追憶。
珊瑚礁總體檢的意義在結合民間力量與國際間通用的珊瑚礁調查方法,在台灣每處珍貴海域建立起監測網,守護溫暖環繞我們的深藍大海。
今年杉原珊瑚礁體檢,讓志工們更憂心杉原灣珊瑚礁生態系正走向衰敗,杉原這片海域如同原住民歌手巴奈「停在那片藍」專輯訴說的,浪濤聲中給予人們生命養分,或帶給流浪心靈寧靜歸屬,但在違法美麗灣飯店及周邊六個渡假村,喧嘩開發大軍環伺威脅下,濃濃憂傷與奄奄氣息蔓延了海洋,竭澤而漁抑或永續不息,端賴政府是否有遠見,以及海洋子民的智慧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