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垃圾,只有C2C —我從《從搖籃到搖籃》看到的美好未來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沒有垃圾,只有C2C —我從《從搖籃到搖籃》看到的美好未來

2012年09月02日
作者:黃文欣(高雄市三民國小老師)

吹風機、微波爐、電扇壞了,大家的做法,大概都是:丟掉!再買一台新的。因為若要修理,一來可能更貴,二來是,根本也沒人在維修這種東西。

從設計的一開始,製造者就是朝著「希望用壞就來買新的」的想法在製造,壓根兒就沒有要大家去維修它。這條路可以稱之為「從搖籃到墳墓」的單一的思考路線,當一個東西壞掉時,別無用途,不進墳墓能去哪?是跨海來的也好,是地產地銷的也好,一個一個進了焚化爐!我們一向這樣對待,用壞的東西。

當一個地球已經無法承載人類的生存力時,開始有人思考:這種用完即丟的情形,對環境會產生很大的浪費及污染。不只是對環境,對整個參與製造的勞工,更是一點都不友善,因為大部份我們所使用的東西,都來自開發中國家,很可能是一間間的血汗工廠。

我們再怎麼努力的「減量」、「環保」、「回收」,但還是遠比不上,垃圾量累積及資源不斷耗竭的速度。就如,孩子營養午餐的果汁及果凍盒,我計算了一下,不到5分鐘,全班30個空盒,就進了垃圾桶。又如,每學期裝教具的大型塑膠袋,國語科14袋、社會科6袋、自然科4袋、數學科9袋,一個班一學期就丟了33袋!我又製造了含大量pvc的塑膠袋,罪惡感一時湧上心頭!

如果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在產品的設計端開始,就建立「零垃圾」、「零廢棄」的思維,當一個產品生命的結束,就可分解成另一個產品的養份或原料,就像一棵大樹,枯葉掉落變堆肥,果實又是許多生物的食物,樹的每一寸肌膚,都具有生態效益,簡言之,大自然中,應該沒有一樣東西,叫做「垃圾」。這個想法,是不是既可愛又先進?

不論從生態循環或工業循環的角度來看,生命週期都可以是生生不息的。我也深深被這樣的理念所吸引,在書中,作者舉了很多例子說明,不論是汽車、房子、地毯,它的前世還是今生或往生,都對環境都是有益的,此概念,也在台灣的企業慢慢萌芽,但還是需要消費者的支持與肯定,才能讓C2C的模式,不但能創造商業利潤,也能對環境產生長遠的影響。

在台灣,大部份的人,都買得起很多東西, 3C產品也日新月異,眼花撩亂的廣告,令人失去判斷「需要或想要」的能力,我們會注意商品的價格、功能、潮流,但卻不在意,它是怎麼到我的手上的?更不在意,一個慢5分鐘的時鐘,一個會發出怪聲的電扇,在垃圾掩埋廠,獨自哭泣的身影,有多悲慘!台灣狹小的土地,光靠「減量」、「環保」、「回收」,真的是不夠的!我們必需重新認識物質流,然後,開始想像:當垃圾愈來愈少的時候,台灣是如何一個美麗的景象?

一件有圖案的T恤, 一顆真情無價的鑽石,一張充滿油墨的報紙,都有一段與土地、空氣、海洋、森林、緊密結合的過往,然而,我們卻將將製作過程不要的污水、垃圾、化學物質,丟到大自然中,讓環境默默的承擔!沒有魚兒的溪流,沒有鳥鳴的春天,沒有花香的城市,只有,冷氣與汽車廢氣充斥的街道,焚化爐燒個不停的垃圾場,和寶特瓶沙灘及有毒食物。難道不是這樣嗎?

擁有太多東西,並沒有為我們帶來更多幸福,有的只是「還要更多」的不滿足感!

大部份的人,都沒有開發C2C產品的能力與財力,但,我們都喜歡生活在垃圾很少,甚至是沒有垃圾的世界中。《從搖籃到搖籃》這種可愛的概念,及生活態度,深深吸引我:有那麼一天,我們不必再,每天晚上趕垃圾車的時間,〈因為垃圾桶很難餵飽〉;教室裡的教具,做到可以一直重覆使用;學校也不需要再辦「廢電池回收比賽」,〈因為很難募到廢電池〉.........,那一天,將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