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爸爸節的禮物〉90分鐘的影片長度,紀錄橫跨著八八風災發生後的一整年。開始鏡頭從電視報導慘重災情、救災速度拖延以致每天都有政府官員在道歉,切到救災現場民眾等待親人的焦灼心情:「每次都說搶救搶救,搶救在哪裡? 」影片結束在八八週年前夕的原住民夜宿凱道行動,此行動訴求是反迫遷及分化,原住民要求自主重建的決策參與權,原住民歌手巴奈唱著〈也許有一天〉時,字幕顯示著:「小林一村五里埔永久住宅89戶將在2011年農曆年前遷入;有57戶已住進杉林鄉慈濟大愛園區;但仍有118戶在等待杉林鄉小林二村的破土興建。」
很難讓人接受:竟然花了一年的時間,還有這麼多人還回不了家?這份被政府說成天災、居民直指人禍的〈爸爸節的禮物〉,終於因為導演的堅持、不讓步,在災區蹲點進行長達一年的影像紀事,讓大家眼睜睜明白了這場救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政府託言天災 災民直指人禍
痛心其倖存的學生只有三個,來自災區那瑪夏鄉的原住民國小教師說道:「三十年前一卡車一卡車的大樹從我的部落經過小林運下山...兩年多前開始在我部落隔壁每天炸山...」曾文水庫越域引水的工程被懷疑是小林滅村的禍首。儘管行政院的小林村致災報告將原因歸咎雨量過大,排除了水利署越域引水工程的責任,也排除林務局造林政策的責任,還是有民間人士在其有限資源下赴現場拍照取樣、設法探究了解,對該份政院版的報告提出若干質疑,要求/期待政府能夠回答這些疑點。這些質疑終究被置之不理。影片雖沒有呈現政府不願再深究的態度,卻再訪談了靠天吃飯、每天與土地共處的農民:「引水工程後,寶來溫泉的水徑就被阻擋了,溫泉水改向,水往裂縫鑽...,也捕捉了倖存者對政府推託是天災的憤怒。」這些發自人們內心深藏已久的猜疑、來自實地的生活體會,難道一點也沒有參考價值、不應該提出令其信服的回答嗎?
是臨時安置 還是永久重建?
初期小林倖存的村民都待在龍鳳寺,導演接受電台採訪時分析道:「小林村的聲音之所以有出來,是因為他們集中在一處,不像其他村落災民被拆開、一個家四分五裂。」而後,外部資源陸續加入協助小林重建,包括慈濟、紅十字會、還有鴻海,辦了三次投票:「重建地點要在五里埔還是杉林呢? 」一而再、再而三的新消息竟令人膩煩。投票表決時,民眾能夠掌握的資訊都是不確定的,感覺像是趕鴨子上架般得屈就著別人的施捨。重建一個村落,並不是蓋房子。搬進永久屋的倖存者說:「至少不用搬這搬那了。」說出這句話是因為經歷了多少波折,可是有個屋子住了,其實還有謀生、就業、與家人分隔的問題得等著其獨自面對。而結尾,原住民要求反迫遷,則是八八風災後的另外一話了。
羅興階(A-KAI)導演介紹,首部曲〈爸爸節的禮物〉是以大事紀的方式編排剪輯,生命之重,得等到第二、三部曲再來鋪陳倖存者們重建家園的故事。儘管如此,導演一邊往過去推進、探問事件之可能發生線索,一邊持續紀錄政府、民間組織提供小林村民援助的情節,在這支紀錄片中,倖存者們承受了失去家園、與親別離之痛發出的怒吼,就像流過眼淚的剎那被封印了起來,在這剎那裡總是可以更看清楚了一些什麼。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荖濃溪越域引水) |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主要是於高屏溪上游荖濃溪設置攔河堰,利用引水隧道、旗山溪跨河橋,再經草蘭溪輸水管線到曾文水庫。 全部工程費預計212億元,估計每日供水量約60萬噸(經濟局水利署網頁介紹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計畫),工程主要為隧道開挖,大都於地面下進行,於每年5至10月豐水期,取荖濃溪與旗山溪水進曾文水庫,取水量佔高屏溪同期流量3.6%。原訂2012年完工。當地原住民、綠色團體、台灣南社、以及南部縣市首長都反對這項工程,並努力阻擾其事,以致工程斷斷續續。
2007年11月4日發生嚴重氣爆造成二人死亡。 2008年3月4日起,因荖濃溪攔河堰施工蓄水,疑似誘發了近30次的有感地震。 2008年4月,因為水利署當時選定荖濃溪攔河堰址的舊址,受到颱風水災沖刷,沒有辦法興建,以致停止施工。 2008年7月,行政院擅自變更計畫,將堰址往上游移四百公尺,開始動工。此變更並未得到環評審批。 2009年2月第二次專案小組會議時,環評委員要求重做環評,但水利署以工程早已發包施工,恐影響工期及國賠為由,希望免除重辦環評。 ※摘錄自維基百科 |
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
A Gift for Father's Day-The Tragedy of Hsiaolin Village Part 1
羅興階 LO Shin-Chieh 、王秀齡 WANG Hsiu-Ling
台灣Taiwan/2011/DigiBeta/Colour/90'
預告搶先看:
本片將於2012第八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播映,在10月19日至10月28日,國立台灣美術館、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與萬代福戲院舉辦。
放映詳情與更多的影片請見:2012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