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風災過後3年,許多部落居民,依舊為生活奮鬥。當社會漸漸遺忘,巨大災情的悲痛,八八重建的故事,依然在各角落延續...
八八風災重創小林村,巨大災情,引發各界關注。3年過去,一群小林村民,選擇留在故鄉,在五里埔地區重建家園。
五里埔的小林村展開重建生活,依舊面臨許多困境,尤其讓外界知道小林村的存在,成為努力的方向。以在地文化,突顯小林村的特色,小林村的平埔夜祭,成為村民堅持傳承的祭典文化。
在政府協助下,興建了一棟平埔文物館,展示小林村歷史,還收藏了許多傳統生活器具,希望能吸引遊客,來到山上認識小林村。但是平埔文物館,至今卻面臨休館的命運,理由是收藏文物不足、缺乏經費營運,讓村民相當失望。
從受災到重建,小林村歷經重重困難,但是他們相信,只要留在故鄉家園,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
災後佳暮部落的居民,遷居到山下的長治百合永久屋區,對於失去土地的居民,找一塊能夠耕作的農地,成為相當困難的事。許多部落婦女,必須爬過溝渠,才能到達闢建的畸零農地。雖然規劃了耕作農地,但是距離遙遠,對於行動不便的部落老人家,造成極大困擾。
農耕對於部落,不只是經濟事物,也有安撫情緒的功能。山下的生活苦悶,加上失去農耕場地,讓部分關在家中的居民,情緒更加浮動。柯信雄曾經被媒體稱讚為佳暮英雄,現今也住進永久屋區,幫助推動部落重建工作,面對耕地消失的問題,他擔心依賴農耕運作的部落文化,會受到影響。
對部落居民來說,能夠留在山上生活,是一件幸福的事。布農族的杜斯偉,八八風災後,從國外回到建山部落,希望從事有機生產,作為故鄉重建的方式。
從一位農業門外漢,一腳踏進有機生產,杜斯偉吃足苦頭,但是他不願放棄,還是一路撐過來。為了學習更多有機知識,杜斯偉參加各種有機生產課程,甚至遠赴韓國學習自然農作。二年多的學習加上田間種植,他體認到許多自然道理,像是讓農人頭痛的雜草,竟然也有妙用。
挖出美味的南瓜種子,保種作為下一季耕作的作物,杜斯偉努力朝有機部落的夢想邁進,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完成留在故鄉生活的心意,更希望為部落重建,找到永續的路。
對於魯凱族的阿禮部落居民,回鄉是一條漫長的路,包泰德一家人和鄰居,2年來不斷訴訟,他們控告政府在行政違失下,將他們的家園劃入特定區。對於包泰德而言,故鄉是遺忘不了的土地,只有在故鄉生活,才能讓他覺得自在開心。
面對氣候變遷,部落居民也開始重思生活之道,在汛期下山避災,等到安全時再回山居住。回鄉的訴訟仍在進行,但是古秀慧開始為回故鄉生活作準備,在山上時,他們推動生態部落旅遊,到山下時,她利用美工長才,設計許多產品來拼部落經濟。
部落居民因為受災,在山上、山下找尋生存之道。一群莫拉克網路報的記者,3年來為了幫助災區,也是山上山下奔波忙碌。莫拉克記者鄭淳毅,3年前來到災區,還是一切陌生,現今已經瞭解每個部落的問題。
3年的災區報導工作,鄭淳毅曾經想放棄,但是面對需要幫助的部落族人,她終究還是留下。3年來,隨著重建進度的展開,關注的重心也有所不同,莫拉克新聞網,持續記錄著災區重建的點點滴滴。然而經費短缺成了阻礙,他們希望能籌到一筆資金,讓記錄災區重建的心願,能繼續前進。
八八風災3年後,重建並非已經完成,山下的居民想回家,山上的居民找出路,一場災後的生活重建,像一個未完的故事,動人的在每個角落開展著,依然需要大家的持續關心。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 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