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園區轉型 產官學開啟社會對話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科技創新、園區轉型 產官學開啟社會對話

2012年09月17日
本報2012年9月17日新竹訊,實習記者彭琬馨報導

科學園區轉型最近成為熱門話題,關注的學者與官員上週六(15日)在清華大學進行一場對談,主辦人之一清大人文社會學院教授李丁讚表示,科技的創新與轉型需要透過社會對話凝聚集體共識,期望透過這次的論壇釐清園區面臨的困境、尋找永續發展的可能策略。

為因應產業轉型思潮,台聯大系統科技與社會中心、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於 9月15日聯合舉辦「科技創新與園區轉型」公共論壇,與會者除了一般民眾與學生外,更包含許多學者專家、國科會委員、北中南科學園區管理局首長、甚至連產業界老闆也一同出席參與。

台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林敏聰在談到科技應如何進行創新時便表示,以量產為主的科技文化,其實忽略了創新本身是需要時間研發的,一味追求產值的結果,也讓科學園區成為另類代工廠,無法在世界市場上取得領導地位。

新竹科學園區為我國自1980年以來設立的第一個科學園區。當時政府希望透過設立特區的方式,扶植台灣工業發展、進而帶動經濟繁榮,然而,30年後的竹科所扮演的角色不應僅侷限於「如何提高產值」,社會對竹科的期待也從原本「帶動經濟發展」轉為「如何永續經營」。台大地理系教授徐進鈺認為,台灣目前科學園區的設置已脫離原本「扶植新興產業」的想法,在這樣的社會脈絡下,台灣不需要更多的科學園區來浪費政府資源。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杜文苓也表示,政府政策擁抱高科技的結果,讓高科技霸權凌駕於環境與社會正義之上,「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科學園區」這個問題應該從「如何發展增加人類幸福的產業」出發。

不同於學界看法,產業界認為科學園區是讓研發與工業技術有落實的可能,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便指出,唯有在科學園區這個行政迅速便利、租稅便宜的特區,產業才有發展的機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長顏宗明也強調,想法與政策的實施間其實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如何將今天的討論內容具體化為行動,對科學園區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

科技的發展與創新其實需要某些社會條件的配合,李丁讚特別以德國工業發展為例,說明形成「兼顧社會公平、文化與生態上永續發展」的科技工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當社會有了永續發展的集體共識,科技創新與轉型才有發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