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的珊瑚覆蓋率還不錯,但是垃圾已經比魚還要多了!」從海底提著一袋袋廢棄漁繩與漁線的潛水志工,語重心長的說著。17位志工6~8日相聚台東比西里岸,參與海洋工作假期,海陸夾擊的進行淨灘、淨海以及珊瑚礁體檢行動,共清理約250多公斤的垃圾,並為兩處珊瑚礁進行健康檢查。比西里岸部落位於台東成功鎮三仙里,緊鄰知名觀光景點三仙台。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已連續第五年於此地辦理工作假期,透過志工服務結合生態旅遊的方式,讓志工有另類且深度的部落體驗。
海漂、傾倒、丟棄 或是生活方式出了錯?
在短短的80分鐘淨灘時間內,12位志工共撿拾了175公斤的海岸廢棄物,其中排名前三名的垃圾分別為「漁業用保麗龍」佔總廢棄物量的22.7%、「衣服、鞋子、手套」有10.9%,以及「免洗餐具」8.7%。
依國際海廢監測記錄表的規則,將海洋廢棄物依其可能的來源分為五大類,有「海岸遊憩與日常生活」、「海上活動與船隻」、「傾倒廢棄物」、「醫療及個人衛生用品」以及「抽菸相關行為」等。本次清出最多的為海上活動與船隻所產生的「漁業用保麗龍」,推測應該是與三仙台周邊海域為東部地區重要的漁場,除了有全國最大的定置漁網外,也有許多漁船出入其中。
讓淨灘志工最訝異的是排名第二的「衣服、鞋子、手套」數量高達431件,尤其以拖鞋最為大宗──這些拖鞋都將留下來,提供阿美族藝術家作為創作素材。
排名第三的是免洗餐具,這種每個人都可能有「貢獻」的垃圾,引起志工自我反省。大學生簡佳梅說,「以前都以為垃圾是在海邊活動的人故意丟的,現在知道垃圾的來源其實很多,也許很多是海漂或是從海邊的垃圾筒吹出來的,有太多的原因造成,我們應該從源頭就減少這些垃圾產生。」
美麗珊瑚 海廢蒙塵
除了陸地上的工作外,珊瑚礁體檢也同時在水下進行調查。今年在4米及7米的深度拉出兩條穿越線,活珊瑚覆蓋率分別有41.9%及35.6%,以國際珊瑚礁體檢的標準衡量,屬於「一般」程度。
4米處珊瑚物種以藍珊瑚及火珊瑚為優勢,7米處則觀察到多座大型微孔珊瑚;後者可能因位於礁盤及礫石底質交界處,活珊瑚比例略低。
兩條穿越線的共通點便是指標性魚類及無脊椎動物都付之闕如,僅發現非常稀少的蝶魚、硨磲貝及龍蝦,環境衝擊指數的部分,在漁網部分都已達到嚴重威脅的程度,志工也紛紛表示底下隨處可見廢棄漁網纏繞,大大小小不計其數,這個結果展現此地過漁情形嚴重。
有感於幽靈漁網危害甚深,珊瑚礁體檢志工自發性地在調查結束後持續進行淨海活動,在淨灘組進行岸上淨灘的同時,同步在海下清起漁網,林林總總清除了約70~80公斤的海洋廢棄物,其中更包括一個汽車輪胎。雖說清起的數量相對總量似乎還是微不足道,然而志工上岸時攜起的大量漁網也引起岸上民眾的注意,間接達到宣傳的效果。
看海、吹風、動手做 生活在部落
生態工作假期是一項結合志工服務與生態旅遊的行動,期待志工們在對環境付出的同時,也能將旅遊所產生的消費產值,留在在地社區。
三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春妺在2006年上任後,首度以玩paw paw鼓的方式,凝聚在地部落的孩子學習阿美族母語,因為長期的堅持及部落孩子的音樂天份,讓paw paw鼓成為在地的特色,也吸引了許多遊客慕名前來。2011年與阿美族藝術家范志明合作,利用廢棄屋舍結合漂流木的設計,由部落居民親自動手重建「達魯岸」,做為paw paw鼓樂團的表演場地與遊客交流的文化中心,而部落的青壯年們也開始學習木藝、廚藝及傳統編織等技藝,以作為謀生與傳承文化的一項技能。
此次活動籌劃人員溫于璇說,「除了吃、住皆在當地外,活動講師如潛水教練、木工雕刻以及編織教學,都是當地人。」三天兩夜的工作假期,志工們幾乎都在步行十分鐘以內可達的範圍活動,真正與部落的朋友一同生活。相較於一些大型的度假村將遊客「圈護」在飯店內,反而工作假期這樣的旅遊方式更能直接將旅遊的經濟效益留給地方。
Paw paw鼓樂團藝術行政總監、在地部落青年Fosay表示,部落現在努力的方向提供了她大學畢業後可以回來部落的機會,而樂團的表演費也是稟持共享與教育的精神,收益1/3提撥作樂團孩子的教育基金。
工作假期之後 才是行動的開始
淨灘組志工在工作後多數表示,看到那麼多的垃圾知道撿不完的,可是又可以做些什麼?來自台北的志工周鴻鈞有感而發,「淨灘行動的困難點在於後續的分類。另外,大家跑到很遠的地方淨灘,因為有熱情與成就感,但是在平常生活裡,我們在都市是否就會撿拾路邊的垃圾。淨灘是生活教育的一種反思,回到家裡,我們又可以將垃圾分類到什麼程度,並且在消費的慾望上做到一個自覺。」
主修環境工程的志工黃大為也提及,曾經在課堂上聽說台灣垃圾掩埋場多數都蓋在海邊,甚至有許多私人違法經營的廢棄物棄置場,颱風過後,就將這些收集來的廢棄物捲入海中,再度隨著海流四散至各處,這應該也是海岸廢棄物的來源之一,亟需要民間的監督與政府政策的配合與執法取締,以前學校學到很多知識,但一直透過自己實際淨灘才真正體認到問題的嚴重並且產生行動去改變。
第一次參與珊瑚礁體檢行動的潛水志工洪明泉,當初學潛水的動機就是為了當志工,平常熱衷於騎單車,但透過網路知道可以用潛水的方式協助環保,就毅然決然的開始學習潛水,並積極參與淨海的活動。從2009年開始不間斷參與珊瑚礁體檢的潛水教練陳玄州也表達,若後續部落的潛水教練有興趣也可共同合作,他願意分享其長期淨海的心得與技術,期待藉由部落自發的行動,來解決海下廢棄物的問題。
「不論是每個人回去後改變消費與生活習慣,或是教育當地居民及漁民妥善處理生活及漁業廢棄物外,這些反思與行動的產生,正是生態工作假期的目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也將持續在比西里岸辦理工作假期,以延續海洋保護及部落發展的議題。而談到最不希望比西里岸部落改變的是什麼?志工說:部落居民的熱情與笑容,是最令人不願改變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