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羅萬象許崢嶸(上) | 環境資訊中心

森羅萬象許崢嶸(上)

淺談中國古籍中有關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及運用

2006年05月22日
作者:江某

編按:今天(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我們特別刊出江某作品──《森羅萬象許崢嶸:淺談中國古籍中有關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及運用》。最近有注意看副刊文章的讀者,對這位作者想必不會陌生,他不僅是位資深的自然解說者,自然生態觀察寫作悠微細緻,而且我們常可由其文采中嗅到深厚的國學根抵。從其筆下刻劃的中國古籍與生物多樣性之關係,應是我們認識此道最佳的門徑了。

其實,編輯室早在兩個多月前即收到此文,但我們一直在等適當時機發表。讀者朋友們,抱歉至今才讓你們得一窺此精采著作,但相信配合生物多樣性日之時機,讀來將更添韻味。



從〈蘭亭集序〉說起

東晉‧永和九年,約距今1652年前的陰曆3月3日,王羲之與謝安等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修褉」習俗,飲酒賦詩,各抒胸懷,事後將這些即興詩作編為《蘭亭集》,由王羲之為序,此即為中國書法中最負盛名的《蘭亭集序》。此序的文章與字被推崇為千古傑作;其中「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這段文中的語氣盡顯對天地萬物浩瀚的慨嘆!而「品類之盛」的意涵即是所謂的生物多樣性。

西元1986年,「生物多樣性」這個名詞首次出現,人們也因此開始關注生物與人類之間的依存關係,從而了解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生存的種種需求及生活品質影響之深遠;尤其在早期科技文明尚不發達的時代,人類的生活所需全取之於大自然,因而不同的族群因所處的環境差異衍生的不同物種,形成了各族群生活飲食習慣、醫藥、工藝及文化上等等的差異,這也是人類建構對生物多樣性的多元運用與發展的基礎。

中國的文明發展極早,乃源於位處廣大的亞洲大陸,地大而物博;因而很早就記錄了與自然互動及取用於自然的種種生活習慣,漸漸地融合與彙集形成屬於影響東方主要的文化,這些因生物多樣性的運用與發展所形成的文化中,約略可以從不同層面找出與之相關較具代表性的古代典籍來探討其間的關係。從「生物多樣性之多元運用與發展架構圖」中可看出其間的關聯,後敘分別就這些典籍一一介紹。

一、 生物多樣性基礎──《山海經》與《爾雅》
  ……最早記錄生物多樣性資源的調查報告與動植物圖譜

「分類」,乃畫分與歸類物種之間的異同,使人們易於溝通與辨識,也是一切物種調查、記錄與研究的基礎。而中國最早記錄生物多樣性資源的調查報告,即是流傳於戰國時代晚期的《山海經》;書中記載了中國山川的地理位置和多種動植物資源,動植物部分記載了435種,是生物地理學、植物學史的重要古籍,此經堪稱是古代田野調查集大成之作。

《爾雅》是古代第一部通釋語義的訓詁專著,其中記錄了動植物類者有七篇,包括草、木、蟲、魚、鳥、獸等計591種,且有大量動植物方面的詞彙,從自然科學角度而言,《爾雅》可說是古代的生物學及動植物分類學;另有《爾雅音圖》,是中國最早的動植物圖譜。

二、 民俗動植物與自然文化 ──《詩經》 
  ……最早的民俗詩歌總集

《詩經》為古代的詩歌總集,其中記載了草、木、蟲、魚、鳥、獸等計647種,是最早將人們生活與動植物結合的民俗動植物學及物候學,並以詩歌的型態表達出來,呈現出一種素樸的自然文化,也是先民早期的生活寫照,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活及人們的思想與感情;大部分的篇章都有動植物的名稱,生動地描繪出人與自然的貼近,吟詠著大自然活潑的生命脈動。

三、 古老實用的物候學──《大載禮記‧夏小正》
  ……古代民間與執政者作為四時教令的依據

《夏小正》、《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等都是與物候方面有關的古籍,其中的《夏小正》記述了四季氣候與植物、鳥、獸、蟲、魚等的變化,作為園圃農林活動的依據,是中國最早有關物候系統的記錄,實為一門古老的物候學,並供執政者作為四時教令的依據,在農林生產時按物候規律辦事,相沿成習,且以之形成歷代農書流傳於民間,如黃曆。

四、 古代最完備優異的藥物學 ──《本草綱目》
  ……堪稱古代記錄最詳盡的博物學

《本草綱目》為明朝李時珍所編撰,約於西元1578年完成,距今四百多年,全書共52卷,分為16部(綱)、62類(目),收集了1,892種藥物,其中植物類有1,094種、動物類443種、礦物類161種、其他類194種,且有手繪圖譜1,109幅;動物類分為:昆蟲、魚、爬蟲類、螺貝類、鳥類、哺乳類等。對物種的產地、形態、味道、效能…等記載詳盡,堪稱中國最完備的藥典及博物學古籍。

五、古代的生態地植物學 ──《管子‧地員篇》
  ……是最早有關土壤與植物關係的分類學

此篇係就生態地植物學的角度,對土壤和植物的關係進行更詳細的分類,將全國地勢之高下、地下水位的深淺、土質優劣的類型及生長植物的種類,做更詳細的記述。

六、古代最早的農學典籍 ──《齊民要術》
  ……是古代最重要的農業百科全書

《齊民要術》是賈思勰於北魏末期,有系統地整理了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生產技術,並結合了自己的觀察與試驗,所撰寫的綜合性農業科學著作,其對後來的農業科學技術上影響深遠。

《齊民要術》是指平民百姓謀生產的方式,全書共92篇,分成十卷,主要包括了各種農作物栽培、經濟林木的生產、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禽、家畜、魚、蠶等的飼養和疾病防治,以及農、畜、副產品的加工、食品釀造等的生產技術,可謂古代極為重要的農業百科全書。

七、古代最完備的工技學  ──《天工開物》
  ……是古代農業與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

《天工開物》是明朝宋應星於西元1637年完成的一部有關農業及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全書共十八卷,包括:種植、紡織、染色、食品加工、熬鹽、製糖、燒陶、榨油、造紙、採礦、冶鑄、錘鍛、造車船、兵器、顏料、釀酒、燒製灰硫、採集玉石等,均有詳細精確的描述,且繪有二百多幅的插圖,把各種器具的製造過程精細的畫出來,可說是古代機械工程重要的史料也是中國科技史料最豐富的一部百科全書。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