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
摘錄自2012年11月26日中國青年報天津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國際鶴類基金會的鳥類專家蘇立英博士說,棲息地的喪失,使候鳥的危險越來越大。從前有些水鳥結成小群在溼地停靠。但是現在,由於很多溼地消失,餘下的溼地對於鳥類愈發重要,這些溼地發現的鳥群越來越大。這些候鳥從寒冷的北方飛來,體力消耗極大,有的鳥剛一落下就覓食,遇到食物就不分白天黑夜加緊進食,警惕性也會降低。
全球存在8條較大的鳥類遷徙通道,天津處於最東邊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通道。這條通道上有水鳥155種,其中東方白鸛、白鶴、丹頂鶴等24種是瀕危或受威脅的物種。根據衛星跟蹤研究結果,很多候鳥在渤海灣休息,使這裏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候鳥驛站,恰好位於遷飛路線上的瓶頸處。
科學家們用計算機模擬過,如果把東方白鸛從北到南的60多個停歇點,拿掉遼河流域和渤海灣西部的這幾個點,就會導致遷徙路線中斷,物種難以延續。
據解焱介紹,中國從1956年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以來,至今已有2600多處,約占國土面積的15%。盡管被保護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大,但體系規劃上卻存在很多嚴重空缺。自然保護地核心區內放牧、採藥、偷獵極為普遍,修路、築壩等大型干擾活動也時有發生。